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忏悔录歌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忏悔录日语歌词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忏悔录歌词 忏悔录歌词是啥
热恋中那些无法实现的誓言模糊的碎片
错过了太多太多你的热情遇到我的冷漠
可又是谁的错又是谁的错谁能终结这无休止的折磨
红颜知己最难得为何要放过如此挚爱的寄托
Dealing with wrong and I’m seeking for the right
Until I found the right one while I’m doing all right
To continue this game just waste my time
So baby please don’t le *** e me please don’t le *** e me please
热恋中那些无法实现的誓言模糊的碎片
是否依稀还记得那份执着不惜为爱情突破枷锁
若是时光再来过别再责怪谁的错我愿以身体交融代替这指责
是否行动太过火不想再放过如此挚爱的寄托
Dealing with wrong and I’m seeking for the right
Until I found the right one while I’m doing all right
To continue this game just waste my time
So baby please don’t le *** e me please don’t le *** e me please
热恋中那些无法实现的誓言模糊的碎片
2、《忏悔录》是Click#15演唱的歌曲,由Ricky作词作曲。
二、忏悔录听我说妈妈什么意思
《忏悔录》《听我说妈妈》这首歌的歌词感人,表达了悔恨之情。歌曲中唱到:“她曾经坚强,却又把自己活活淹死,剩下的只有悔恨,连自己都恨不得。”,这描述了一个女人因为太过坚强而失去了自己,以及她曾经爱过的人,而她无可奈何地只能以悔恨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三、《忏悔录》(奥古斯丁)爱与被爱的忏悔
1、 奥古斯丁喜欢用音乐作比喻,在讨论时间问题的时候,他说时间 *** 物的存在方式,就像一首赞美诗一样,恰恰是每一个词、每一个音符的消逝构成了赞美诗的存在本身。因此,时间 *** 物是以不断朝向不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的。奥古斯丁从赞美诗上升到人的一生,再由人的一生上升到整个人类历史,指明同一个时间 *** 的逻辑能够适用于尘世的一切事物和一切过程。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流转的时间之中、在转瞬即逝的现在把握某种事物的整全的存在,全在于我们心灵具有一种contuitus的能力。Contuitus使得我们能够同时把握过去留在心灵中的图像、现在给心灵造成的感知以及心灵对未来的预想或者期待,从而延展出一种作为整全而存在的时间。听音乐是这样,忏悔也是这样。忏悔的哲学道理正是在于,人能够以contuitus的能力,使得本质上始终处于distentio的状态的时间 *** 能够被收拢为一种intentio的“叙事”。在《忏悔录》第十一卷的开头,奥古斯丁问,既然上帝知道我的一切,为什么我还要把我的生平通过一种叙事安排在上帝面前?对此的回答是:这种叙事并非是为了让上帝知道我,而是为了让我找到我的自我。因此,奥古斯丁的自我就是由心灵的contuitus所整合起来的忏悔,而使得这种整合得以可能的东西,就是比自我更深的自我,也就是内在于人心灵中的上帝。
2、 在这个意义上,说 *** 徒的生活是一场永恒的试探,其实也就是说自我永远处在无法彻底克服的distentio和不断收拢的intentio的张力之中,忏悔这一寻找自我的活动永远走在半路上。在十一卷讲出了忏悔的这一深刻的哲学道理之后,奥古斯丁接着在十二卷里讨论创世的问题,实则明确地透露了 *** 教伦理和古代伦理的根本差异。上帝、天外天(he *** en of he *** en)、形式、世界万物、有形的质料与无形的质料,这个秩序表面上看只是流溢说的 *** 教版本而已,其实内在的道理已经根本不同。古代伦理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自然秩序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古代晚期各派,自然秩序是西方古代思想的根本前提。然而,由于用distentio-intentio的模式重新解释了这个秩序,或者说以永恒和时间的张力来理解这个秩序,其后果却是根本 *** 了秩序之为秩序的根据。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还是用音乐的比喻:在 *** tter和form的自然秩序里面,人 *** 的完满在于实现某种上升。奥古斯丁也说, *** tter和form就像声音和歌曲的关系,声音不是在时间上而是在逻辑上先于歌曲,歌曲是形式而声音是质料。一首赞美诗的形式越是完满,就越是悦耳动听。然而在奥古斯丁这里,这个上升的过程却包 *** 下降的危险,因为越是优美的音乐越是容易触动心灵的distentio,使得人不是关注音乐当中的永恒的信息,而是关注音乐流淌在时间中的美感,从而满足听觉的 *** 。这是罪,是时间 *** 的离散,而不是忏悔的intentio。把这个音乐的比喻换成对幸福的追求也是一样。古代伦理技术的基本意涵始终是在一种自然秩序内部实现某种上升,逐渐靠近形式,远离质料;靠近理 *** ,远离身体。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能够在这个自然秩序的梯子上爬得更高的人,也就是异教哲学家,反而是最远离 *** 的真理和真正的虔敬的人,因为他所犯的是更大的罪:骄傲。
3、 以忏悔的道理(在永恒与时间的张力之下的distentio-intentio的模式)取消了古代伦理所依赖的自然秩序的内在根基,这就是 *** 教给西方思想造成的断层式变化。从这个变化出发看待奥古斯丁的自我观念,也就是思想史上之一个成熟的、已经具有全部现代意涵基本规定 *** 的自我观念,就非常清楚了。这个自我永远处在distentio-intentio的张力也就是两个意志的战争之中,它居于心灵内在的最深处,是整合和收拢生活的全部细节、记忆的所有内容的核心。这个自我观念 *** 了古代伦理的自然秩序,其实也在最深的意义上 *** 了同样需要这一自然秩序的古代 *** ,从而实现了 *** 的彻底相对化。因此,古代晚期的内在化和去 *** 化的思想趋势,最终是由 *** 教来完成的,但其完成的方式却从根本上 *** 了古代思想的内在理路。古代晚期各派伦理所残留的古典气息,包括他人的在场 *** 和德 *** 上升的致知模式,从理论上讲都被完全 *** 了。然而,也许是由于奥古斯丁的个人品 *** ,或者是奥古斯丁自身所具有的古典色彩和过渡 *** 的缘故,奥古斯丁讲出来的忏悔的道理事实上并没有把 *** 教原则推到极端,而是很大程度上在一个与古代思想格格不入的框架之内,悖谬地保留了许多古典伦理的特征。
4、 他人的在场 *** 和德 *** 上升的致知模式是古代伦理的基本特征,这套伦理建立在一个形式与质料、理 *** 与 *** 、灵魂与身体的自然秩序的基础上。在柏拉图那里,他人的直接的在场 *** 是由城邦生活的在先 *** 来保证的,古代晚期的去 *** 化趋势虽然导致哲学对 *** 越来越冷漠,但是他人的在场始终是不言自明的。唯一的表面上的例外是普罗提诺的学说,不过如果我们严格区分普罗提诺的写作和波菲利的编辑,那么这个区别其实并不尖锐。首先,普罗提诺的学说,几乎都是在一个哲学小圈子中经过讨论而得出的,虽然普罗提诺是讨论的主要控制者和引导者,但是其他参与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普罗提诺在总结这些讨论结果的时候已经非常不重视对话的文体,波菲利又明确把这些内容编成了独白式的体系。其次,波菲利对普罗提诺的原始材料进行了过滤,并依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重新整合。研究者普遍认为波菲利的编辑动作是非常大的,这导致我们今天其实很难直接谈论普罗提诺的学说。不过,尽管存在他人不在场的嫌疑,普罗提诺学说在德 *** 上升的致知模式这个方面,毫无疑问仍然是非常古典的,这当然是因为古典意义上的自然秩序在普罗提诺这里仍然非常牢固。
5、 从理论上讲,奥古斯丁的自我模式彻底 *** 了古代伦理德 *** 上升的致知模式,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保存了他人的在场 *** 。和很多现代研究者的解释相反,我认为他人这个维度在奥古斯丁这里是从来都不缺失的,阿伦特的问题(对邻人是安享还是利用?)在奥古斯丁这里其实并不那么尖锐,而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并非一定要诉诸哲学无权过问的“历史的救赎信息”。在原则上,奥古斯丁的忏悔要求自我和上帝的关系处于之一位,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处于第二位;但是自我与上帝建立关系的方式,恰恰必须体现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之中。这在《忏悔录》的文本中是非常明显的:奥古斯丁的花园皈依并不是一个人的皈依,而是和朋友一起皈依;奥斯蒂亚异象并非一个人触及永恒,而是 *** 一起听到上帝的声音。至于后四卷讲 *** 徒的永恒试探的生活,他人的在场 *** 更加明显:第十卷开头花了很大篇幅说明读者应该如何阅读《忏悔录》,并在随后对各种 *** 的解说中明确地放入了试探生活的集体背景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第十一卷是直接处理自我的时间 *** 模式的哲学问题,故而他人的维度并不明显,但是本卷的开头对于“叙事”之意义的解说仍然涉及对自我之叙事对于读者的救赎意义;第十二卷对真理的讨论,以及引用马大和玛利亚的圣经故事,集中阐发的乃是圣经解释的多层次 *** 和真理的非私人 *** ;更不用说第十三卷对关于教会的讨论了。
6、 在《忏悔录》这个明确以自我与上帝之关系为主线的文本中,他人的在场都是如此显而易见的,更不用说《上帝之城》对历史神学的阐发了。在讨论 *** 徒的德 *** 和罗马德 *** 的区别时,奥古斯丁明确指出:对于 *** 徒来说,“使得人们转向他,你才是其所是”,也就是说让他人转向上帝,从而实现自我和他人在上帝中的重新结合,这才是自我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奥古斯丁来说,问题在于爱邻人的方式,而不在于爱邻人本身。爱本身是不需要论证的,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坦白说:“我想要的就是爱和被爱”。只是这种爱和被爱是结合在时间之中,从而轻易就被死亡拆散的友谊,还是通过共同朝向上帝,从而结合在通向克服了死亡的永恒的羁旅之中,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而 *** 徒对邻人的爱,被奥古斯丁明确解释为 *** 徒对 *** *** 的模仿。模仿 *** *** 就是模仿他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爱他人; *** *** 正是通过对所有人的大爱,才最终顺从了神意,完成了他和作为救赎计划的安排者的上帝的终极关联:十字架上的受难。因此,模仿 *** 的死,既意味着意志的绝对顺从和自我的彻底弃绝,同时也意味着自我和他人建立一种爱的关系。
7、 我认为,这种他人始终在场的 *** 教伦理,其实体现出奥古斯丁所处的过渡 *** 地位:虽然他已经讲出了 *** 教最深的伦理原则,但是他毕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古代人,而且其个人品 *** 又决定了他对爱和被爱的追求。故而,奥古斯丁讲出的 *** 教伦理,在彻底 *** 了古代自然秩序从而 *** 了德 *** 上升的致知模式的同时,却保留了自我和他人的关联 *** 。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对自然秩序的瓦解和对德 *** 致知模式的 *** ,也是服从于 *** 教之爱的成立的:这样重新构建起来的 *** 教伦理以及这种伦理所提供的爱的可能 *** ,实则更大程度地突破了古典爱的精英主义倾向,而讲出了博爱的逻辑。不过,至于这种博爱还是不是爱, *** 教语境下的友谊还是不是真的友谊,这个问题正如奥古斯丁通过忏悔所获得的自我的个体 *** 是否恰恰是最空洞无物的个体 *** 一样,已经不是本文能够处理的了。
关于忏悔录歌曲,忏悔录日语歌词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