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书画之乡的来历(张楞乡张楞村名字的由来) - 之乡 -

蓬溪书画之乡的来历(张楞乡张楞村名字的由来)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蓬溪书画之乡的来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张楞乡张楞村名字的由来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蓬溪书画之乡的来历和张楞乡张楞村名字的由来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四川遂宁船山区名字的来历
  2. 昝姓的由来

一、四川遂宁船山区名字的来历

1、因出了一个有名的张船山,而用他的名命名为区的名。

2、张船山(17 *** -1814),清代四川遂宁籍著名诗人、书画家,名问陶,字仲冶,号船山,自号蜀山老猿、亦称老船。其高祖张鹏翮(1 *** 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清史稿》有传;曾祖张懋诚(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张勤望(1694-1757),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97),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兄张问安(1757-1815),号亥白,清代诗人,著有《亥白诗草》;妻林颀,字韵徵,号佩环,清代四川布政使林俊女,著有《林恭人集》。

3、张船山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 *** )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嘉庆十年(1805),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省莱州知府。嘉庆十七年(1812),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公历4月23日),病逝于苏州,享年51岁。后归葬故里遂宁两河口(今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茔。

4、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其诗被誉为“蜀中之冠”,诗著四千余首,表现了他独特的思想个 *** 和艺术风格。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抒写 *** ,强调独创,反对摹拟。清人评论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以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陵复出”。其书法,险劲放野,别具一格。其画,近似徐青藤,不经意处,皆有天然,擅长山水花写,尤以墨猴为佳。

5、张船山著有《船山诗草》20卷,清嘉庆二十年(1815)刊行;《船山诗草补遗》6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两书共收诗3000余首。1986年,中华书局将《船山诗草》(包括补遗)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2000年重印。这是目前最完备、最通行的张船山诗集。

6、一、从古今学者对船山的评论看船山在清诗史上的地位

7、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1797)《答张船山太史书》云:“诗人洪稚存太史,旷代逸才,目无余子,而屡次来信颂执事之才为长安之一”;“以执事 *** 拔地之才,肯如此撝谦,亦是八十衰翁生平之一知己。”《答张船山太史寄怀即仿其体》:“忽然洪太史,夸我得奇士。西川张船山,盘盘大才子。”

8、袁枚系乾隆诗坛盟主、 *** 灵派主将,暮年因洪亮吉的推荐,才与船山神交,并云: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袁枚视船山为生平“之一”知己,可见船山之才,非同一般。

9、清代著名学者吴锡麒(1746-1818)《哭张船山》云:“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更生才?”“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船山雄于诗者也。”

10、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1746-1809)云:“张检讨诗如骐骥就道,顾视不凡。”《题张同年问陶诗卷》云:“我狂可百樽,君捷亦千首。谪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李白号称“谪仙”;苏轼,字和仲。洪亮吉认为:船山可以和李白、苏轼并美,乾嘉诗坛所有诗人无人能及!

11、清代诗人朱文治(1760-1845)《书船山纪年诗后》:“满纸飞腾墨彩新,谁知作者 *** 真。寻常字亦饶生气,忠孝诗难索解人。一代 *** 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朱氏认为船山诗超过了创作有游戏之嫌的随园(即袁枚)。

12、船山诗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四海 *** 人,靡不倾仰”,在国外也影响巨大,“ *** 使人求其诗,至比之鸡林纸价。”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十八日,韩国文学家朴齐家(1750- *** 5)在罗聘(扬州八怪之一)寓所见到船山诗一卷,爱不释手,并投诗船山云:“曾闻世有文昌在,更道人间草圣传。珍重鸡林高纸价,新诗愿购若干篇。”诗中将张船山类比为文昌,可见评价之高。船山和云:“ *** 灵偶向诗中写,名字宁防海外传。从此不防焚剩草,郁陵岛上有遗篇。”船山从弟张问彤(1768-1832)在《秋怀船山》一诗中亦云:“狂得时人骂,诗从外国知。”可见,在乾嘉时期船山诗已流播海外了。

13、清诗人张维屏(1780-1859)云:“船山诗生气涌出,生趣飞来。……至近体则极空灵,亦极沉郁,能刻人,亦能清超。大含名理,细阐物情,或论古激昂,或言情婉曲,或声大如钟镛,或味爽如松韭,几欲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

14、清人李元度(1821-1887)《张船山先生事略》云:“幼有异禀,工诗,有‘青莲再世’之目。……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其《定鸡题壁》十八首,指 *** 事,得老杜《诸将》之遗,传育殆遍。……国朝二百年来,蜀中诗人以船山为最。

15、清代学者孙桐生(1824-1908)云:“(船山)所为诗,专主 *** 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近体超妙清新,雅近义山。古体奔放奇横,颇近太白。卓然为本朝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西蜀也。”

16、清末蜀人傅世洵(四川双流人)在《论蜀诗绝句》中,论船山云:“弱冠闻君已出群,中年阅历老弥真。旁人漫哂无余味,三百年来见此人。”清末诗人林思进(1873-1953)论船山云:“ *** 灵空淡未容攀,后代讥评漫等闲。试问蜀中文苑里,百年谁复嗣船山?”傅诗强调蜀中文苑自从明代杨升庵以来、张船山之前三百年,蜀中没有出现张船山这样杰出的的诗人。林诗则强调在张船山之后一百余年,蜀中未能出现可以继承媲美张船山的诗人。这一前一后的比较,就说明了船山在蜀中诗坛的重要地位,即为清代蜀中诗冠。清诗人、四川布政使杨揆云:“蜀中作者自杨慎以后,惟问陶能继之。”近人戴吉双《四川儒林文苑传》谓船山云:“固李太白、苏东坡、虞伯生、杨升庵之后一 *** ,诚蜀中亦大家矣。”徐世昌《清诗汇·诗话》云:“船山弱冠工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诗人无出其右者。”列入《清史稿·文苑传》者,蜀中只有张船山一人。可见,称船山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国学 ***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云:“袁、蒋、赵三家齐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类,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袁枚、蒋士铨、赵翼号称乾隆三大家,但蒋士铨成就不及袁、赵,风格也不同,故钱钟书先生主张以张船山代替蒋士铨,重组一个三大家。当代清诗研究专家钱钟联先生也“力主将乾隆三大家中之蒋士铨,换为张问陶。”著名学者刘扬忠先生云:“张船山不单是西蜀诗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国诗人之冠。”著名学者王英志先生在《 *** 灵派研究》一书中,将袁枚、赵翼、张问陶列为乾嘉诗坛“ *** 灵派”三大家,并云:“纵观整个乾嘉时期 *** 灵派众多诗人,可与袁赵鼎足而立为 *** 灵派三大家者,唯有张氏。”张船山在清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如何,由此不难想见。

蓬溪书画之乡的来历(张楞乡张楞村名字的由来)-第1张图片-

17、二、从通行文学史及清诗选本看船山在清诗史上的地位

18、中国历史悠久,诗人辈出,多如繁星。因受规模和条件 *** ,能写入文学史的诗人,是极少的。以清代诗人为例,正处在筹备阶段的《全清诗》,“初步测算作者总数约为十万家,成书则当在一千册以上。”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收清代诗人6100余家,得诗27000余首。而能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清代诗人只占《清诗汇》诗人总数的千分之三、四。中国 *** 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6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9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论及清诗 *** 只有28人。如此之少的清代诗人入《中国文学史》,而张船山即为其中之一,足见船山在清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19、在各种通行清诗选本中,船山诗也占有突出地位。清代光绪五年(1879)刊印的《国朝全蜀诗钞》(孙桐生辑选),规模宏大,体制精严,是清代蜀选本中集大成者。该书共 *** 卷,计选诗人362人,存诗5900余首,其中张船山诗入选最多,独占6卷,入选诗作近600首,已是《船山诗草》的五分之一,占《国朝全蜀诗钞》的十分之一,“犹以未获尽登为憾。”可见船山在孙桐生的心目中是大头,就全清诗人而论,蜀诗人中能跻身于之一流的,也只有张氏一人而已。李朝正先生云:“乾嘉年间的 *** 灵派在华夏拥有诗人之众,是过往的许多诗派无法比拟的,而巴蜀诗人恰恰是通过张问陶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带领一批诗人,影响着一批诗人。因而,活跃在诗坛,齐集在张问陶周围的蜀中诗人都崇尚 *** 灵,……形成了众星拱月、群星灿烂之势,迎来清代巴蜀诗歌中最为壮观的黄金时代。”

20、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计200余卷,是清诗选本中影响大、声望高者。该书入选船山诗37首,为蜀中诗人入选最多者。其他蜀中诗人,如李调元入选4首,彭端淑1首,费密8首,张问安11首,卓秉恬1首,刘沅1首,张鹏翮2首,刘光第7首……。在乾嘉时期全国 *** 诗人中,张船山入选量仅次于袁枚(41首),而高于其他乾嘉著名诗人,如黄景仁34首,洪亮吉33首,蒋士铨27首,赵翼22首,宋湘9首,舒位25首,吴锡麒13首,孙原湘23首,郭频伽14首,姚元之10首,石韫玉6首,王昙4首,黄丕烈1首,顾翰9首,王学浩6首,王芑孙19首,崔旭5首,屠倬9首,杨芳灿17首,黎简34首,陈文述5首,吴嵩梁5首,朱文治9首……。可见,船山在乾嘉诗坛地位之显赫。

21、当代著名清诗选本,也给船山崇高地位。如钱仲联《清诗三百首》(1985年岳麓书社版),选张船山诗3首,仅低于袁枚(5首),而高于赵翼(2首),蒋士铨(未选)、洪亮吉(1首)、吴锡麒(2首)等人。陈祥耀《清诗精华》(19 ***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张船山诗8首,比乾嘉其他诗人多,如袁枚7首,宋湘4首,蒋士铨4首,洪亮吉3首。李梦生《律诗三百首》(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张船山律诗3首,高于袁枚(2首)、赵翼(2首)、龚自珍(2首)。该书中选清诗人3首及以上者仅10人,船山即其一,可见张船山是清代律诗写得更好的十大诗人之一。

22、近年出版的清代诗歌史及辞典,如朱则杰《清诗史》、严迪昌《清诗史》、霍有明《清诗史》、刘世南《清诗流派史》、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都给了张船山以充分的肯定。

23、杨世明先生在《巴蜀文学史》(巴蜀书社2003年版)中,列专节以《 *** 灵派大家张问陶》为题,评述船山诗作及贡献,并云:“乾嘉时期是清代巴蜀文学最繁荣的时期……。这一阶段最辉煌的一页,是产生了大诗人张问陶。”又说:“从汉代以来,巴蜀出产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洵、苏轼、苏辙、虞集、杨慎、张问陶这十大文学家,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迄今为止,几乎任何中国文学史,都要对上述十人的文学成就作出介绍。”

24、张船山是诗、书、画三绝奇才,当时名震海内、群相敛手,有的诗人写诗作文,自愿化为妇人,为他效力,甚至作为他的妻妾侍奉他。其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晚清诗人易顺鼎(1858-1 *** 0),幼奇慧,有神童之目,诗作多至万首,“自谓为张船山后身”。南社诗人柳亚子(1887-1958),有诗云:“猛忆船山诗句好:白莲都为美人开。”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讲述了张船山在山东任主考的故事;《海上花列传》中,写不少人照张船山诗意做诗;张恨水在小说《春明外史》里,让主人公杨杏园步和了张船山的八首七律《梅花》诗,引得人们纷纷寻找《船山诗草》来读。可见,船山诗影响之大。

25、综上所述:张船山在清代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是清代之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是 *** 灵派后期的主将和 *** 人物。

26、因此以他的名命名为区名是很有特别意义的。

二、昝姓的由来

昝姓来历一、寻根溯祖 1、出自咎姓。昝姓是由咎姓变化来的。咎这个字,上古时有多义字,后来被专用来指灾祸。这样,人们认为姓咎不吉利,于是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便成了昝姓。咎姓起源就是昝姓的起源。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个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叫咎单,他的家族很昌盛时代姓咎,后改为昝姓。 2、为他姓改姓昝。如后魏叱卢氏、昝卢氏均改为昝氏。二、郡望堂号【堂号】明敏堂、笃义堂:五代时有咎居润, *** 业务很强。后唐明宗时,他在枢密院做小吏。办事谨慎,待人和惠。入晋到周,累加检校太傅。宋初加检校太尉。 *** 格敏有节概好做义束。【郡望】昝姓望族居太原、彭城(金江苏徐州市)、大同阳高县昝娘城村。太原郡:战国时秦置,治所置阳。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三、历史名人昝如心:明代学者。他 *** 颖悟刚介,读书能悟人所不到之处。年二十九而卒。昝学易:明朝万历年间举人。本 *** 至孝,为照料80多岁的 *** ,几次任官不受。他因恐 *** 年老一人睡床不暖,就与 *** *** 共枕共被睡了8年,直到 *** 去世。最后授他金G知县,未上任卒。昝殷:唐代医学家。撰《产宝》一书,后增辑成《经效产宝》三卷,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另著有《食医心鉴》三卷,为营养学专著。昝商:唐代博士,著有《心鉴》五卷。!

昝姓的由来昝,此姓发源于山西,一支系定居山东,山东的又一分支当年闯关东来到吉林德惠,定居于此。德惠础一支,又有一股分家令过迁至黑龙江省宁安县江南公社大唐村。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商朝的宰相咎单,他的子孙在咎字上添了一划,做为他们的姓氏。

全国有多少姓昝的人口昝姓的起源非常少。

昝姓的字辈排行四川蓬溪昝氏字辈:“仕相现登言东文先少瑞祥光应万国明良信朝天”。四川旺苍昝氏字辈:“映阳长绍德加学大文章屈有新忠志盖维万子昌”。山东商河昝氏字辈:“京运开龙圣清云照吉祥”。江苏徐州(山东枣庄)昝氏字辈:“澄兴茂盛金玉传家”。湖北十堰昝氏字辈:“安荣新廷文光大启继续咸昌”。天津静海昝氏字辈:“同长秉德茂盛堂”。天津武清昝氏字辈:“文德振云学士井”

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发源在什么地方昝主要释义有:1)同“咱”、2)姓氏、3)表示时间的模糊位置。

①、由咎姓变化而来。咎,上古时有多种含义,后专指灾祸,因不吉利,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姓。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大司空咎单,家族昌盛,时姓咎,后改昝姓。

②、以部落名为姓,源于四川蜀人。春秋时,蜀中有部落,以昝为名。后中原文化进入蜀中,昝姓随之融合于它姓,成为土著的姓氏,而离开蜀中的昝部落人便以部落为姓氏,成为昝姓的一个由来。

③、他姓改姓昝。如南北朝后魏有叱卢氏、昝卢氏,入中原后均改为昝氏。

‘昝’这是什么字?昝,中国汉字。主要释义有:1)同“咱”、2)姓氏、(读音Qian 2声)3)表示时间的模糊位置。

例: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这里启 *** 用昝也不用昝。DD《西厢记》

唬、由咎姓变化而来。咎,上古时有多种含义,后专指灾祸,因不吉利,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姓。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大司空咎单,家族昌盛,时姓咎,后改昝姓。

②、以部落名为姓,源于四川蜀人。春秋时,蜀中有部落,以昝为名。后中原文化进入蜀中,昝姓随之融合于它姓,成为土著的姓氏,而离开蜀中的昝部落人便以部落为姓氏,成为昝姓的一个由来。

③、他姓改姓昝。如南北朝后魏有叱卢氏、昝卢氏,入中原后均改为昝氏。

百家姓中有姓“昝”的吗?昝姓-姓氏源流

昝姓-姓氏渊源①、由咎姓变化而来。咎,上古时有多种含义,后专指灾祸,因不吉利,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姓。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大司空咎单,家族昌盛,时姓咎,后改昝姓。②、以部落名为姓,源于四川蜀人。春秋时,蜀中有部落,以昝为名。后中原文化进入蜀中,昝姓随之融合于它姓,成为土著的姓氏,而离开蜀中的昝部落人便以部落为姓氏,成为昝姓的一个由来。③、他姓改姓昝。如南北朝后魏有叱卢氏、昝卢氏,入中原后均改为昝氏。昝姓-迁徙分布

关于昝姓的起源,尚无可靠资料。初见于《姓苑》,为历史上蜀地(今四川)姓氏。另一说为北魏叱卢氏所改。《百家姓》注:“昝,太原郡,系出咎氏,商相咎单之后。咎,古音高,又音实咎之咎,故增一横为昝氏。”昝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今属山西)为郡望。此后因中原战乱,逐步向山东、河北、天津及江南迁徙。明初昝姓作为洪洞县 *** ,被分迁到今安徽、江苏、浙江地等,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目前昝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昝姓-郡望堂号

太原郡①、郡望太原郡战国时秦置,治所置阳。相当今山西太原一带。

彭城郡西汉置郡,东汉改为彭城国,治所在今江苏徐州一带。②、堂号明敏堂、笃义堂均源自五代时有咎居润, *** 业务很强。后唐明宗时,他在枢密院做小吏。办事谨慎,待人和惠。入晋到周,累加检校太傅。宋初加检校太尉。 *** 明敏,笃节义。其它堂号:太原堂、彭城堂。昝姓-宗族字派

字辈江苏徐州昝氏字辈:澄兴茂盛,金玉传家。

湖北十堰昝氏字辈:新廷文光大,启继续贤昌。

四川蓬溪昝氏字辈:仕相现登言,东文先少瑞,祥光应万国,明良信朝天。

山东商河昝氏字辈:京运开龙圣,清云照吉祥。昝姓-历史名人

咎单,商汤辅佐之臣。官司空。汤灭夏,建立商朝,伊尹作《咸有一德》,言君臣都有一德不要失,咎单作《明居》,陈述居民之法,天下始定。昝殷,唐妇产科医学家。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生于贞元十三年(797),卒于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 *** 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52),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撰成《产宝》三卷。原书52篇,371方。经后人补益,现传本作《经效宝产》,三卷,41篇,374方。书中论述病候不多,主要介绍具体病证治疗;所列方 *** 大多简便实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此外昝氏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昝居润(907-966),五代及宋初官吏。博州高唐(今禹城西南)人。善书计,后唐长兴中为枢密院小吏。晋初,出掌滑州廪庾,后依附于帅白文珂。文珂荐之于周太祖,周世宗诏以补府中要职。世宗即位后任其为军器库使,累官至左领军卫上将军。恭帝时,加检校太傅。宋太祖登位后,加检校太尉。建隆二年(961),权知澶州。八月,拜为义武军节度。在镇数年,得风痹,诏还京师。卒,赠太师。昝学易,明孝子。字心源,怀宁人。万历举人。廉介不苟取。 *** 至孝,父年迈,恐独处不暖,共枕被八年,授金溪知县,不就卒。昝茹颖(1672-1740),清书画家。字仲遂,一字省雪,号白村,安徽怀宁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第二名举人,五十一年(1712)登进士第,参加编纂《子史精华》,脱稿后即授内阁中书舍人。自康熙末至乾隆初,朝廷诏敕,多出其手。他工诗善画,所绘松竹菊石,皆磅礴有致,人争珍藏。在家乡,和兄蔚林的诗、文、字、画双双出名,被誉为“八绝”。其他昝姓名人有东晋将领昝坚;......>>

昝姓来源一、寻根溯祖 1、出自咎姓。昝姓是由咎姓变化来的。咎这个字,上古时有多义字,后来被专用来指灾祸。这样,人们认为姓咎不吉利,于是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便成了昝姓。咎姓起源就是昝姓的起源。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个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叫咎单,他的家族很昌盛时代姓咎,后改为昝姓。 2、为他姓改姓昝。如后魏叱卢氏、昝卢氏均改为昝氏。二、郡望堂号【堂号】明敏堂、笃义堂:五代时有咎居润, *** 业务很强。后唐明宗时,他在枢密院做小吏。办事谨慎,待人和惠。入晋到周,累加检校太傅。宋初加检校太尉。 *** 格敏有节概好做义束。【郡望】昝姓望族居太原、彭城(金江苏徐州市)、大同阳高县昝娘城村。太原郡:战国时秦置,治所置阳。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三、历史名人昝如心:明代学者。他 *** 颖悟刚介,读书能悟人所不到之处。年二十九而卒。昝学易:明朝万历年间举人。本 *** 至孝,为照料80多岁的 *** ,几次任官不受。他因恐 *** 年老一人睡床不暖,就与 *** *** 共枕共被睡了8年,直到 *** 去世。最后授他金G知县,未上任卒。昝殷:唐代医学家。撰《产宝》一书,后增辑成《经效产宝》三卷,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另著有《食医心鉴》三卷,为营养学专著。昝商:唐代博士,著有《心鉴》五卷。!

昝姓的姓氏起源昝姓起源有: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汤时期五卿之一的单,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时期改称冬官正,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字,在上古时期是“出人意表、特别、竟、乃”的意思,亦写作“鳌保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义通“D”,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极。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被宰相李斯规范为“”字,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写作“昝”,完全是“”的伪俗字。在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仍作qián(ㄑㄧㄢ@),不可读作zǎn(ㄗㄢˇ)或cǎn(ㄘㄢˇ)。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是一个有谋略之臣,诡计多端,又直率不奸。在舅犯后裔子孙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zǎn(ㄗㄢˇ)。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越国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于,古越国地名,东汉朝时期改称于潜县,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于潜镇一带。在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越王无余之二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灭越国,于成为楚国的县邑。于的住民中有以故名为姓氏者,称于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氏,形成氏一族。越国灭亡后,居于于的越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氏、于氏。楚灭越后再传七世至闽君姒摇,汉高祖刘邦复立越国,设置于县。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因于县在杭州湾地区,人们便将“”加上了“氵”偏旁,改为于潜县。其时,氏族人在不规化的汉字时代,多有笔误为昝氏,以阿为正,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仍作qián(ㄑㄧㄢ@),不可读作zǎn(ㄗㄢˇ)或cǎn(ㄘㄢˇ)。源于蜀族,出自春秋时期蜀中有昝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蜀国昝氏部落,传说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其源 *** ,主要分布在蜀中地区蜀中昝部落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楚、越文化进入蜀中,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zǎn(ㄗㄢˇ),但人口非常稀少。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 *** 卑族中有叱卢氏、昝卢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 *** 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 *** 政策时期,叱卢氏、昝卢氏多改汉姓为昝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zǎn(ㄗㄢˇ)。源于西羌族,出自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羌族昝氏,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长昝 *** 、昝君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率羌、蛮八千自来,即其部置叶州,用昝 *** 为刺史,刻石大度山以纪功。”叶州,即今河南叶县,昝 *** 后裔多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最后被世人称为藏族。在清朝时期,今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实际上是属于白马羌的一支,至 *** 初期,其世家仍为“昝土司”,今为藏族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乐都县亦有分布,正确读音作zǎn(ㄗㄢˇ)。

我姓昝,北京市人,请告诉我的满族老姓是什么,是属于哪个旗?昝姓起源有三:

①、由咎姓变化而来。咎,上古时有多种含义,后专指灾祸,因不吉利,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姓。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大司空咎单,家族昌盛,时姓咎,后改昝姓。

②、以部落名为姓,源于四川蜀人。春秋时,蜀中有部落,以昝为名。后中原文化进入蜀中,昝姓随之融合于它姓,成为土著的姓氏,而离开蜀中的昝部落人便以部落为姓氏,成为昝姓的一个由来。

③、他姓改姓昝。如南北朝后魏有叱卢氏、昝卢氏,入中原后均改为昝氏。

关于昝姓的起源,目前尚无可靠资料。初见于《姓苑》,为历史上蜀地(今四川)姓氏。另一说为北魏叱卢氏所改。《百家姓》注:“昝,太原郡,系出咎氏,商相咎单之后。咎,古音高,又音实咎之咎,故增一横为昝氏。”昝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今属山西)为郡望。此后因中原战乱,逐步向山东、河北、天津及江南迁徙。明初昝姓作为洪洞县 *** ,被分迁到今安徽、江苏、浙江地等,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目前昝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蓬溪 来历 由来 名字 张楞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