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中医之乡?陕西榆林十大名老中医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榆林中医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榆林中医之乡的知识,包括陕西榆林十大名老中医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时榆林有哪些学校
  2. 榆林在哪了
  3. 榆林古代属于哪个州

一、明朝时榆林有哪些学校

1、明朝时,全 *** 有13个省,当时的延安府和延绥镇都属于陕西省。延安府“领州三县十六。”其中属于今天榆林市的州县有7个:绥德州,清涧县和米脂县;葭州,吴堡县、神木县和府谷县。换句话说,明朝时榆林有行政建制的就这两个州五个县,都属于延安府管辖。

2、《延安府志》(弘治十七年(1504)刻本)对当时三州十六县的学校有一个比较详实的分类记载,阴阳学、医学和社学都在“公署”条目中记载;儒学则在“学校”条目中记载。阴阳学的教材以《周易》为主;医学主要是中医中 *** 学,培养中医师和中 *** 师,主要教材自然离不开《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这两种学校都采用师徒传授,代代传承的办法延续,直至 *** 时期。

3、元、明、清三代,榆林地区办过一些属于社会教育 *** 质的学校,元代50户人家为一社,立一所学校,故称这类学校为社学。主要教15岁以下的儿童。教育的内容除儒家经典外,还有皇帝的大诰、朝廷的律令及各种礼节。

4、现将《延安府志》中有关榆林二州五县学校的记载择录如次:

5、绥德州:阴阳学(在州门左,正统间建)医学(在州门右,景泰间建)州学(在州治东嵯峨山南一百步,洪武间建,景泰间知州张?重修殿庑堂斋门库号房射圃,弘治间知州王??增修号房十间,置冠祭射礼器俱悉备)社学(旧在州前,因地势狭隘改于九真观侧)

6、清涧县:阴阳学(在县治西五十步)医学(在县治西五十五步)县学(在县治西南五十步,洪武间知县邹宗彝建,庙庑堂斋号房射圃等备;景泰间知县张定重修)社学(在县治西南八十步)

7、米脂县:阴阳学(在县治东北九十七步)医学(在县治东北一百步)县学(在县治东北七十步,元至元间主簿冯安国建,洪武间知县解彝重修,殿庑堂斋号房射圃等备)社学(在县治北隅)

8、葭州:阴阳学(在州治东南五十步)医学(在州治东南四十步)州学(旧在州治南一里四十步故城内山之阳,成化间建按察司副使周鼎命知州刘毓改建于山之阴, *** 草创;弘治间知州沈理修,殿庑堂斋门库宅舍射圃悉备)社学(在儒学南,弘治间知州沈理建)

9、吴堡县:阴阳学(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西南)县学(在县治西南,洪武间知县范平仲建,殿庑堂斋号房宅舍射圃备;宣德间知县袁礼、成化间知县刘仪继修)社学(在城内西隅)

10、神木县:阴阳学(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西)县学(在县治东南九十六步,洪武间知县任奉先建,正统间知县彭佐重修,殿庑堂斋号房射圃等备)社学(在县治东)

11、府谷县:阴阳学(在县治东南十五步)医学(在县治西南十五步)县学(在县治东,洪武间知县齐翔建,天顺间知县秦?修,殿庑堂斋门号射圃等备)社学(六处,弘治间知县白质建)

12、(文中的“殿”,指高大的建筑,凡孔庙,主体建筑就叫大成殿,榆林市境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就是府谷县荣河书院的大成殿。“庑”指大的房子,即大殿两边的带有廊的房子。“堂”指带有后室的房子,即教师办公室;“斋”就是学舍,即生员学习的地方,相当于教室。“号房”,就是标明顺序的房子,也就是 *** 宿舍。“射圃”,是生员活动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 *** 场。“射”的本意是放箭,中国古代儒家要求 *** 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之一;圃:花园或者菜园子。)

榆林中医之乡?陕西榆林十大名老中医-第1张图片-

13、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榆林地区教育志》对榆林卫以及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的教育是这样记述的:明成化七年(1471)都御史王悦将榆林驿改置榆林卫。巡抚右副都御史余子俊经过两年时间,将延绥镇(一级军事机构)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城内,并于成化八年(1472)向礼部呈送了“开设学校疏”,建议设立榆林卫学,包括儒学、阴阳学和医学各一所。余子俊确立了修建学宫的地点在“城之西,卫之右”,但因调迁未能实施。成化十二年(1476)春,浙右巡抚丁大容开始修建榆林卫儒学,到成化十四年(1478),建成明伦堂,及志道、据道、依仁、游艺四斋。“一时子弟环睹盛事,莫不忻忻然,愿学众至数百人,遂礼乡进士纪温习教事。”(明大学士刘翊《新建榆林卫庙学记》)。此后,巡抚杨浩又在明伦堂后建成尊经阁。明正德十年(1515)按察司闫铎重修学宫,改置文会堂,在尊经阁东建教授宅,阁西建训导宅。明末毁于兵火。

14、明代,今西三县(靖边、定边、横山)所属10 *** 共有一所儒学,即靖边所儒学,建于万历元年(1573), *** 在新 *** (靖边营治所)城内山上。万历二 *** (1600)又移建学宫于山下,但仍初具规模,直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才修建完备,学宫建制都仿照绥德州儒学的式样。延绥巡抚涂宗浚曾为此写下了《重建靖边所儒学记》。

15、榆林卫的阴阳学起先建在榆林城南门外,明末毁于兵火,清初移到城内。医学一直在在城内。明朝时,阴阳学和医学虽然纳入衙门管理,但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师徒传授,经费自筹,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社会力量办学。

二、榆林在哪了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 *** *** 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境内有53条河流,北部有200多个内陆湖泊,其中红碱淖为陕西更大的内陆湖,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545个村民 *** 会。市 *** 所在地榆林城为 *** 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总人口351.63万,其中农业人口2 *** .73万。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陕西面积更大的一个市。截至2009年底,榆林榆阳区城区面积扩展到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50.3万,城镇化率由2004年的27%提高到40.5%榆林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宋以后,分属北宋、西夏及金。明朝设榆林卫,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清朝设榆林府, *** 设榆林道。建国后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撤地设市。榆林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大禹治水时期,建立过神木石峁文化的姒禹氏族、大夏国缔造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名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末农民 *** 领袖“闯王”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 *** 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 *** *** 、知名人士,如 *** 之一任省委 *** 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 *** 儒将邓宝珊等等,和 *** 的众多高级干部:原 *** *** *** 、西北局 *** *** 、西北局第二 *** /陕西省委 *** 张德生、 *** 北方局/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 *** 尤祥斋、 *** 副 *** 马文瑞、张达志将军、王兆相将军、中 *** 事科学院院长闫揆要将军、部长安子文、 *** 贾拓夫等,和市 *** *** /医学专家尤仙航和新起的无数科学精英,知名科学家。榆林还哺育了柳青、路遥等中国文坛的文学巨匠。榆林物华天宝。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更大整装气田。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组合配置良好,开发潜力巨大,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 2009年,市委、市 *** 深入贯彻 *** ,抢抓机遇、砥砺奋进,紧紧围绕省委、省 *** 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 *** 的建设等也都取得较大进步。2009年人均GDP、农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净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等五项指标居全省之一。去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2.31亿元,增长13.3%,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3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33亿元,同比增长41.6%;共签订 *** 引资项目102个,总投资1440.11亿元,引进资金1381.13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67.5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5.9%;耕地保有量达到1546.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211万亩,实现粮食产量152.77万吨,

三、榆林古代属于哪个州

1、明朝时期,全 *** 有13个省,当时的延安府和延绥镇都位于陕西省。延安府管辖的州县中,属于现今榆林市的有绥德州、清涧县、米脂县、葭州、吴堡县和神木县、府谷县,共计两个州五个县。榆林在这时期的行政建制主要集中在绥德州和葭州。《延安府志》(弘治十七年刻本)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学校分类,包括阴阳学、医学和社学。阴阳学教材主要以《周易》为主,医学则以中医中 *** 学为主,培养中医师和中 *** 师,主要教材包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这两种学校采用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直至 *** 时期。元、明、清三代,榆林地区曾设有属于社会教育 *** 质的学校,元代以50户人家为单位设立一所学校,称作社学,主要教授15岁以下的儿童,教育内容除儒家经典外,还包括皇帝的大诰、朝廷的律令及各种礼节。

2、在《延安府志》中,榆林的二州五县学校有详尽记载。例如,绥德州设有阴阳学、医学、州学及社学;清涧县设有阴阳学、医学、县学及社学;米脂县设有阴阳学、医学、县学及社学;葭州设有阴阳学、医学、州学及社学;吴堡县设有阴阳学、医学、县学及社学;神木县设有阴阳学、医学、县学及社学;府谷县设有阴阳学、医学、县学及社学。此外,还设有社学六处。这些学校的主要建筑包括大殿、大殿两边的带有廊的房子、教师办公室、学舍、标明顺序的房子( *** 宿舍)以及生员活动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 *** 场)。

3、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榆林地区教育志》对榆林卫以及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的教育进行了记载。明成化七年(1471),都御史王悦将榆林驿改为榆林卫。巡抚右副都御史余子俊将延绥镇治所迁至榆林城内,并于成化八年向礼部提出建议,建议设立榆林卫学,包括儒学、阴阳学和医学各一所。余子俊确立了学宫的地点在城之西,卫之右,但因调迁未能实施。成化十二年春,浙右巡抚丁大容开始修建榆林卫儒学,到成化十四年建成明伦堂及四斋,吸引了数百名 *** 前来学习,礼请乡进士纪温担任教务。此后,巡抚杨浩又在明伦堂后建成尊经阁。明正德十年,按察司闫铎重修学宫,改置文会堂,并在尊经阁东建教授宅,阁西建训导宅。明末,学宫毁于兵火。

4、明朝时期,今西三县(靖边、定边、横山)所属10 *** 共有一所儒学,即靖边所儒学,建于万历元年(1573),位于新 *** (靖边营治所)城内山上。万历二 *** 移建学宫于山下,但仍初具规模,直至万历三十六年才修建完备,学宫建制仿照绥德州儒学。榆林卫的阴阳学先设于城南门外,明末毁于兵火,清初移到城内。医学则一直设于城内。尽管阴阳学和医学纳入衙门管理,但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师徒传授,经费自筹,从某种程度上讲,属于社会力量办学。

关于榆林中医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榆林 老中医 陕西 林中 大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