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鹿邑什么之乡最出名和鹿邑郑集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鹿邑什么之乡最出名以及鹿邑郑集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鹿邑县有多少个乡镇
1、鹿邑县辖20个乡镇:马铺镇、宋河镇、太清宫镇、王皮溜镇、试量镇、辛集镇、玄武镇、涡北镇、贾滩镇、杨湖口镇、张店镇、观堂镇、生铁 *** 镇、郑家集乡、赵村乡、任集乡、唐集乡、高集乡、邱集乡、穆店乡。
2、鹿邑县,河南省直管县,行政区划隶属于周口市。鹿邑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位于河南省东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北靠柘城县与商丘市睢阳区,西接淮阳县,南望郸城县,东邻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鹿邑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经济带、长三角的枢纽。
3、鹿邑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故里,2011年11月,经中 *** 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报中国文联审批、中国 *** *** 会宣传部备案,命名河南省鹿邑县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二、鹿邑县下辖多少乡镇
1、截至2019年9月26日,鹿邑县辖26个乡镇(办事处、管委会)。
2、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皖两省交界处,东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接淮阳县,北靠商丘市柘城县,东北与太康县相接,南望郸城县,下辖13个镇,7个乡,4个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1个农场管委会,共26个乡镇(办事处、管委会)。
3、其中,13个镇分别是太清宫镇、王皮溜镇、试量镇、辛集镇、玄武镇、宋河镇、马铺镇、涡北镇、张店镇、观堂镇、杨湖口镇、贾滩镇、生铁 *** 镇。
4、7个乡分别是郑家集乡、赵村乡、任集乡、唐集乡、高集乡、邱集乡、穆店乡。4个办事处分别是真源办事处、谷阳办事处、鸣鹿办事处、卫真办事处。
5、 *** 时期先后属开封、商丘、淮阳等专区。
6、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鹿邑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
7、建国初期,鹿邑县先后属淮阳、商丘、开封、周口等专区。1968年6月,属周口地区。
8、2000年6月至今, *** 批准周口撤地设市,鹿邑属之。
9、2014年1月1日,鹿邑晋升为省直管县,由河南省 *** 管理。行政区划仍旧隶属地级周口市。
10、参考资料来源:鹿邑县人民 *** — *** 概况—行政区划
三、道家始祖老子家乡是在鹿邑吗
1、老子故里在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出土文物为据,验之地理位置也完全密合无间。同时也证明了,今人所谓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不足为凭。
2、关于老子故里所在地,古今学者提出了诸多说法。其中,证据确凿、流传最广的是鹿邑说(刘庞生1998),而最能迷惑世人、最为谬误的是涡阳说(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本文从四方面对鹿邑说进行重新论证,涡阳说则不攻自破。
3、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 。”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乡 *** 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
4、《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
5、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6、《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
7、《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
8、《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9、《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
10、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
11、《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
12、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
13、《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14、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名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
15、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
16、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
17、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
18、《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
19、《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20、《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21、《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
22、《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
23、《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
24、《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25、以上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
26、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
27、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15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
28、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左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13年》之赖,在今
29、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稗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
30、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匜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厉孟姬賸也(匜)”
31、。铭文之“厉”乃“厉”之繁文,郭沫若据此认为即鲁大司徒长女孟姬所适之国名。春秋惯例,女 *** 婚前称谓结构为“
32、排行父姓”,婚后则改为“丈夫国名父姓”。铭文“厉孟姬”就是“孟姬”婚后称谓:“历”即丈夫国名,“孟”意
33、为“长、老大”,“姬”为鲁国公族之姓。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
34、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迳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
35、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应有两处:其一即今鹿邑境内太清宫,
36、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
37、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
38、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
39、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
40、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征:“赖乡”就是今
41、鹿邑县城东太清宫乡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匜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详下)。
42、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云:“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
43、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笔者幼时以至青年时代即在此镇读书、工作)。
44、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契),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
45、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
46、之为“赖(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乡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濑”)。至于“曲仁里”的
47、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
48、《括地志》、《太康地记》、《太平寰宇记》、《濑乡记》、《舆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历代地理沿革表》等。
49、还有更多证据,因太多了,只好到此为止。抱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