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州建筑之乡,全国十四个建筑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麟州建筑之乡和全国十四个建筑之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麟州建筑之乡以及全国十四个建筑之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书画艺术之乡的菏泽书画发展史
  2. 男孩取名用麒还是麟好
  3. 中国麒麟之乡是哪里

一、书画艺术之乡的菏泽书画发展史

1、菏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以国花牡丹名闻天下,而且以其繁荣发展的书画艺术饮誉海内。菏泽书画历史渊源流长,名人辈出。据宋史.燕肃传载:燕素(曹州人),长诗文书画,其作品多入妙品,以及北宋晁补之兄弟(钜野人)、元代商挺(曹州人),至明代曹州何氏家族(何永匀,何永健四代孙)以诗书艺传家,历代不衰。清代马延熙、郭如仪、刘琨、田如烩等皆为当时书画名家。近代以来,著名书画家牛千古、郑树屏、李楣川等都为菏泽地区的书画艺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建国以来,菏泽的书画艺术有了更快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有较高艺术水平和影响的书画家,如中国版协付 *** 、北大荒创始人晁楣先生、著名国画艺术家田伯平先生、著名雕塑家庞媛女士,以及何方华、鲁风、吴东魁等。他们在国内或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名气。目前,我区有国家级画家5人,分别是许汝良、梁兆存、王福增、黄恩涛、上官超英,省级画家88人,如李荣海、董洲、成弘夫、王进、周庆汉等,地区级200多人。

3、各种类型的书画组织遍布菏泽,美协、书协、文化艺术单位和民间书画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画组织 *** 。现有各类书画协会、学会、画店等100多家,其中影响更大的数曹州书画院。

4、菏泽书画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全国、省级美术协会员近300人,参加全国书画函授学习的达3000多人,参加地市级书画培训班的达数万人。目前,书画作品业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经济交往,联谊会友的重要礼品。为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菏泽每年都举行近百次不同规格的书画展览,推动了书画艺术的提高和普及。菏泽市巨野县农民书画展饮誉省城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08年在省美术馆开展,省委 *** 、宣传部长朱正昌、副 *** 蔡秋芳、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等领导 *** 和省内书画界部分知名人士参加了展览活动。

5、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作为山东省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成果展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省文化厅主办。此次展览汇集了巨野县39位书画家的340多幅作品, *** 了巨野县书画创作的更高水平。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生动反映了在新的时代农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展览开幕式上,朱正昌、蔡秋芳、张长森等为展览剪彩,并向参展作者 *** 颁发了荣誉证书。曹州书画院创建于1985年10月,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九千多平方米,是集书画研究、创作、展览、交流、收藏于一体的文化事业单位。目前为全国地市级规模更大的画院。

6、曹州书画院建筑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园林风格,院内藤廊、亭台、假山、喷泉、千字文石刻壁,松竹斗奇,百花争艳,景观幽雅,宜书宜画,已成为菏泽对外 *** 的窗口,书画活动的中心,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爱国注意教育基地,并常年对外 *** 。东西两大展厅,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先后承办、举办各种展览二百多场次;曹州碑廊全长四百多米,内容以反映菏泽风光、赞美曹州牡丹为主题,并刻制了部分历史名人的肖像和事迹。作品多出自当代书画名家之手,也刻制了数位伟人和先贤的手迹,具有强烈的民族 *** 、鲜明的地方 *** 和高超的艺术 *** ;曹州书画家作品陈列馆陈列的作品均系菏泽书画名家之精心创作, *** 了菏泽书画艺术的更高水平;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所藏80幅精品是晁先生无偿捐献的,作品以当年人们开垦北大荒热火朝天的创业精神和壮丽景观为主要内容,融历史 *** 、艺术 *** 为一体,展示了晁楣先生高超的版画艺术水平。由此,书画院被誉为艺苑奇葩、画宫无双、民族文化的基地,书画艺术的殿堂。 *** ***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 刘炳森先生赞道:灵根天降鲁西南,魏紫姚黄墨牡丹。更著曹州书画府,莅临皆有十分缘。书画院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宾。建院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参观游客人八十余万人次。原 *** *** 会 *** 长 *** ,原 *** *** *** *** , *** *** *** 局 *** 、山东省委 *** *** ,原 *** *** 副 *** *** ,原 *** *** 会副 *** 长廖汉生、 *** ,原 *** 副 *** *** , *** *** 会副 *** 长王光英、何鲁丽, *** 副 *** 万 *** 等,先后视察了曹州书画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7、曹州书画院1985年聘请舒同先生为首席顾问,苏毅然、崔子范、许麟庐、于希宁、刘炳森、刘艺为名誉院长,院外画师120多名。两次应邀赴 *** 为 *** *** 办公厅、 *** 办公厅创作书画作品65幅。15年来,在 *** 、省级报刊发表书画作品二千余幅,入选国家、省级展览六百余幅,外出办展六十余次。先后编辑出版了《刘炳森楷书曹州书画院碑记》、《当代中国花鸟画集》、《牡丹杯大奖赛作品选》、《曹州碑林作品集》和《曹州书画院》等大型精装画册。2000年4月举办中国文联 *** 组 *** 高占祥大型牡丹摄影作品展,《人民日报》、 *** 、《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 *** 卫视中文台、日本有关新闻机构等一百多家新闻单位对书画院及书画家进行了专题介绍或新闻报道。

8、另外,建于书画院内的赵登禹纪念馆,以大量翔实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再现了菏泽籍 *** 名将赵登禹将军各个时期的光辉业绩,热情讴歌了赵登禹将军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9、曹州书画院被评为地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文化下乡先进集体、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 *** 年,被国家 *** 收入《中国旅游信息库》;1997年,入编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主编的《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大观》,被列入全国著名景区景点500家;2000年中国文联在曹州书画院设立中国文联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

10、位于曹州书画院的曹州碑廊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两期施工落成,全长近500米,刻碑四百余块,目前为全国最长的碑廊。碑廊内容多以赞颂国花牡丹的历代诗词和牡丹风采为主,其中有部分历史名人和伟人的手迹,也有舒同、启功,藏克家、黄苗子、唐云,沈鹏、刘炳森、武中奇、沙孟海等现代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刻制了数块反映曹州历史名贤和名贵牡丹品种的绘画作品,以丰富多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集现代书法家作品之大成,熔牡丹文化于一体的亮丽景观,吸引着上万游客前来观光,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书画艺术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巨野县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宋代,颇具建树,清代和 *** 时期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刘藻为 *** 的一个书画家群体,留下了大量的碑贴、画本。

12、新中国成立后,在 *** 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巨野县以黄恩涛、王世超、董森、梁福根、邹德玲、刘新义、王广云、李世群为 *** 的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传统书画艺术,植根巨野这片沃土,用丹青绘志抒怀,把全县的民间书画艺术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3、目前,全县拥有国家和省级美协会员二十多人,市县级会员九百多人,市级以上参展作品一千余幅,群众 *** 的各类书画组织遍布全县,书画研究会、美术家协会、麟州书画社等组织已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场所。全县集创作、销售、装裱于一体的大型绘画点达三十余处,以姚贵元、王传学、黄呈进、常进等为 *** 的农民绘画创作 *** 、加工点和以工笔牡丹为主的产销 *** ,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独山镇刘庄村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专业村。全县常年在外地从事书画销售的人员达六十余人,年销售书画作品二十余万幅,年产值达二千余万元。

14、巨野县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0年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文联 *** 组 *** 、常务副 *** 高占祥发来了贺信。绘画之乡的命名提高了巨野农民书画的知名度,为巨野县农民书画走向市场、形成书画产业奠定了基础。

15、2001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家协会、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销售总公司成立。为了向外界充分展示巨野书画艺术的风采,该县多次远赴上海、嘉兴、西宁、西安等地组织农民画家举办作品展览,并与 *** 、北京等地的艺术中介机构保持 *** 联系,积极开拓书画市场。

16、2002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院暨巨野农民书画研究会成立,为菏泽文化大市的创建添了新的亮点。两个组织荟萃巨野书画精英,集研究、创作、培训、销售功能于一体,内靠基地,外联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当巨野县书画产业“桥头堡”,打响“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品牌,从而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男孩取名用麒还是麟好

麒麟,是指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1]《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

但麒麟又是应龙的孙辈,《淮南子·地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也是五虫中的毛虫之长。 [2]

麒麟也有中土之兽的说法但与被《淮南子》《灵宪》等诸多古籍认为居中主土的黄龙相比,麒麟只有《易冒》一书将其与青龙等四灵相提并论。 [3]

外貌神态祥兽寓意史 *** 载传说典故后世影响

古人把雄 *** 称麒,雌 *** 称麟,《宋书》: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麒麟本无形,世人自思之?关于麒麟的那些来龙去脉

明朝时期东南亚各国进贡的“麒麟”,究竟是什么动物

麒麟与孔子有不解之缘?瑞兽麒麟,真的存在吗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灵。

麟州建筑之乡,全国十四个建筑之乡-第1张图片-

麒麟是中国古人相信存在的神灵。在中国众多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 *** 。

从古至今不乏能人志士将麒麟的形象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自青铜文化兴起后,铜雕麒麟也变得更加广受欢迎,以铜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触及可摸,这样麒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变得更加明确。

长颈鹿你认识麒麟你听过那可晓得“本土长颈鹿”(山西兽)吗

中 *** 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另一种麒麟形象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 [4]

麒麟,是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 *** 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象,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说文解字》:“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张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无角。” [5]

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宠,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五杂俎》:龙 *** 最 *** ,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 *** ,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清史稿》记载过很多牛产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平度州民家牛产麟。五年,寿州民家牛产麟,一室火光,以为怪, *** 之,剥皮,见周身鳞甲,头角犹隐也;荆州民家牛产麟,遍体鳞甲。嘉庆元年,遂安民家牛产麟。七年,镇海民家牛生一犊,遍体鳞纹,色青黑,颔下有髯,项皆细鳞。十一年五月,盐亭民家牛产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长寸许,目如水晶,鳞甲遍体,两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黄金色,八足,牛蹄,产时风雨交至,金光满院,射草木皆黄。十三年二月,绵州民家牛产一犊,首形如龙,身有鳞纹, *** ,落地而殇。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产麟。

以前认为这些是空穴来风的记载,但2015年泰国水牛产下“异兽”,头似鳄鱼、有鳞片,跟清史稿记载类似。

传说,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脉)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黄帝祖神应龙,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次说一是麒麟与麒麟后人可以治病消灾,二说可以踏云而行。 [6]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 *** 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汉代画像石中刻画的麒麟,图左边第四个动物

据考证“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人们为纪念“西狩获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又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 *** 。

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 *** 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联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触景生悲,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麒麟 *** 也正因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一方名胜,历代文人 *** 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孙宜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 *** ”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庙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宠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 *** ,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21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 *** 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朝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现代作家张晓风也以获麒为主要事件写了一篇文章。

麒麟文化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麒麟为仁宠,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伪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麒麟是以旬鹿类的特征为主,融合了龙、 *** 特征。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更高 *** 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更高 *** 者帝王、后妃的象征。 *** 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1.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2.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3.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

4.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5.麒麟与凤凰一样,乃有雌雄,雄 *** 称麒,雌 *** 称麟,麋身、龙尾、龙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其实是将五趾的“狻猊”误当成“麒麟”)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6.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麒麟分类有送子麒麟、赐福麒麟、镇宅麒麟,其名字 *** 其寓意,现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摆放。麒麟因被文化赋予了高贵,仁慈、祥瑞之意,所以现今麒麟多由玉石、黄金、红漆雕、铜、黑曜石或琉璃等优质材料制成。

7.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麒麟的形象仍然可以看得到。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宠有多种神宠,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

9.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 *** 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 *** 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于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更大的不孝。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从妇女 *** ,还是到婴儿降生、百晬儿、及其他庆贺活动,无不体现出人们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送子”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

近代湖南长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举办耍龙灯活动。届时,每当耍龙灯的耍到有不孕妇女的人家时,主家都要加送礼物,并让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面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祈子的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亦有人将彩绣系于麟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联语“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

砖木雕刻是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方式,题材丰富,刻工精良,赋予建筑造型以生动形象。砖雕多用于砖结构建筑贴面和木结构建筑的砖墙外檐;木雕除在建筑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于内檐装修。天津砖雕当属砖雕艺术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属瓦作兼作的细活,砖雕艺人被称之为“刻花活儿”的。道光年间,发展成为 *** 的行业,形成闻名于世的“天津刻砖”。而垂花门、内外据雀替、额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装饰上的木雕工艺亦堪称一绝。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居民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处以砖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动物。有的在大门的两侧装饰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在《诗经》中,就曾以“麟之趾”来赞美周文王和他的家族。所有后来都以“麟趾”来比喻子孙才德兼备。麒麟作为一种吉祥物,常常被用在朝政上。汉代汉武帝时期,他就在未央宫建造了一座麒麟阁,把功臣的画像挂在阁上,以此来表示更高功荣,这显然就是把麒麟比作才俊之士。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 *** 的标志。由此可见麒麟的地位很高,仅次于龙。在一些贵妇人的裙卦上,也常常会绣有百兽拜麒麟的吉祥图案,以此来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腊染等工艺美术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鲜活的影子。

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龙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鹿蹄”),龙鳞皮,一角,角端有肉, *** 。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 *** 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身、龙头龙尾、牛马蹄、龙鳞似鱼鳞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原始动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 *** 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崇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 *** 间都很普遍。史 *** 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 *** 地进行组合,建构了麒麟这一神宠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再现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底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集美”思想。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 *** 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宠”。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 *** 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宠”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 *** 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儒家学派是由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更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仁爱之心”,并以“爱人”与否这样一个道德标准来确定人们是否应该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 *** 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礼”,但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更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 *** 法度仍是儒家学说。宋 *** 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儒学受到 *** 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 *** 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三、中国麒麟之乡是哪里

麒麟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是“仁兽”或者“神兽”,作为四灵(龙、凤、龟、麒麟)之一,它象征着富贵、吉祥、仁义等多种寓意。麒麟的传说,古书上有为数众多的记载,其中不乏关于麒麟降生地方的论述而且都趋于统一,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于麒麟之乡的争夺并不像其他文化遗产那般激烈。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麒麟降生于鲁西南。分布在此地的山东省巨野县和山东省嘉祥县都以“麒麟之乡”自居,究竟属于哪个地方值得考量。

据《春秋》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获麟。”《左传》详解为:“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东周列国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 *** 埋之。从上可以看出《东周列国志》中所描述的动物形象正是麒麟,又有孔子的辨认,可推出鲁哀公在大野这个地方猎获了麒麟。从《尔雅》所载“十薮,鲁有大野”,可见历史上,鲁的确存在着大野这个地方,麒麟曾在这个地方出没。

孔传:“大野,泽名。”历史上,泰山西南方也就是现在的鲁西南,是由黄河冲击泥沙沉淀而形成的广阔平原,因平坦开阔而被称为大野。大野上有许多的河流,它们大多汇入东北的洼地,形成了湖泊或者沼泽,因此又称为大野泽,也可称为巨野泽。大野泽具体出现在什么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一些古籍中可以推测出,在夏代以前其已存在,据《尚书·禹贡》记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礼记》云:“凤凰麒麟,皆在郊薮”。春秋时期的大野,植被繁茂,水源丰富,物种 *** ,麒麟在此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此地能够成为其生息繁衍的地方。因此,麒麟在大野泽降生、出没也就不足为奇。

巨野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另外巨野县内现存蚩尤墓。巨野在西汉初期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是大野的入口而取名为巨野,“巨”也就是大的意思。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孔颖达注释《地理志》说:‘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地理志》中记载的巨野县与汉初建县的史实相吻合,大野泽的位置也可确定。据此可以得出一下结论:巨野地理空间位于大野,大野内有大野泽,大野泽在巨野县北;虽然伴随着历史的变革、朝代的更替与地理空间的缩减或者增加,现今的巨野县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巨野,鲁哀公获麟的地方也就是巨野县而不是嘉祥县。

相关史料和巨野县境内的现存遗迹,都可以充分的证明巨野是麒麟文化的源头。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据载获麟堆又称麒麟 *** 或麒麟台,是孔子 *** 所建。唐翰林学士韦表微作《麟台碑铭》刻石立于麒麟 *** 前。唐宋明时期,在麒麟 *** 西建有“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善,现已不在。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碑上刻的 *** 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麒麟台现位于麒麟镇陈胡庄村东750米处,史称麒麟 *** ,历经长时间的风吹雨淋,现存台高约4米,东西长48米,南北20米。据1979年普查勘探,测出原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52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并发现灰坑,出土许多夹砂红陶残片、汉代陶片以及蚌壳、动物牙齿等。

而现今的嘉祥位于巨野东十公里,从其历史沿革来看,在行政区划上从三国时代到南宋一直是属于巨野的管辖区。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分割巨野、任城二县设置一个新的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狞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嘉祥单独成县的时间晚于巨野,古代又属巨野的管辖范围,是从巨野分割出去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嘉祥并不是获麟地。嘉祥受麒麟文化的影响而得此名,可见当地对麒麟文化的尊崇,但是从现存遗迹和相关记载来看,嘉祥只能算是麒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而不是源头。

在麟州大地上,远古的传说流传至今,古代名人墨客的踪迹有案可查,风俗礼仪渗透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都足以使巨野称之为“麒麟之乡”。

关于麒麟降生的传说在巨野广为流传。春秋时期,巨野泽有位老汉家里养了一头牛,这头牛怀了犊,已经到了临产的时候但是却迟迟不产,由于忙着秋种,老汉只得让其耕地。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这头牛产下了一个犊子,头上有角,身上有鳞,马蹄子,牛尾巴。它一生下来就活蹦乱跳,见风就长,且饥不择食,一转眼竟将宋老汉犁地用的犁铧片吃掉半个。老汉有点害怕就对它说:“我没有办法养你,你还是到其他的地方去吧。”它听了,瞪着大眼睛,点点头离开了。鲁哀公在武城所获麒麟正是上文说的怪兽,武城位于当时的大野,也就是现今的巨野。

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与儒家鼻祖孔子有密切的关联。据明天启三年《巨野县志》记载,麟山原名樵氏山,状如伏虎。传说在公元前552年(鲁哀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的母亲从巨野经过的时候到樵氏山祈子,遇见麒麟,怀妊十一月而生孔子,后来樵氏山就更名为麒麟山,或称麟山。颜氏见山如丘陵,凹凸不平,遂为其子取名为丘,也就是孔子。《巨野县志》记载:麒麟山又叫麟山,位于山东省巨野县独山镇 *** 正南四公里。历经岁月的变迁,麒麟山现仅有2-3米高、面积约有3000多平方米,是周围平原上唯一的一座矮山,山上 *** 的石头呈紫红色,在山的北面残存着几株枯枝残叶的古柏树。麟山周围的村民家中保留着相关的文物,有关“麒麟送子”的图案最为常见。20世纪60、70年代,因为字体繁琐和 *** 期间麒麟被当作“四旧”对象,把“麟山”简写为“林山”,“麟山”脚下一个原来叫“麟山店”的小村落,也改写成了“林山”村。

孔子生于见麟,死亦见麟。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春)孔子见麒麟被获死于大野(即今巨野县)后,伤心极致,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并使其 *** 在此建麒麟台,两年后与世长辞。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是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大野获麟,孔子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

今天在巨野仍然存有许多与麒麟有关的民俗事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孔母梦麒麟而生孔子传说的影响。直到现在,仍有人到麒麟山祭拜求子。麒麟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的对象,在不断扩散深化的过程中传承下来。它因象征着吉祥、富贵等美好寓意而广受欢迎,被制成各种装饰物品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至今巨野仍保留有给小孩佩戴麒麟锁、穿麒麟兜肚、麒麟帽的风俗。巨野县境内的农民画、刺绣、剪纸、雕刻等艺术形式多以麒麟文化为题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通过以上考证和分析,可以确定巨野就是麒麟降生的地方,并且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麒麟文化始终贯穿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巨野县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忠诚于麒麟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将其宣扬、传承,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麒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麒麟之乡”的称号当属巨野所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筑之乡 全国 十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