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掩盖事实的成语,以及形容掩盖 *** 的比喻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形容说事实 成语
1、【拌蒜加葱】:比喻故意夸大渲染,添加本来事实没有的内容。
2、【避而不谈】: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3、【秉笔直书】: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4、【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5、【捕影系风】: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6、【不明不暗】:指事实 *** 被歪曲而不清楚。也指既不公开,也不秘密。
7、【岑楼齐末】: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8、【当之有愧】:当:承受;愧:惭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感到惭愧。常作自谦之词。
9、【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10、【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11、【堕甑不顾】: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12、【翻黄倒皁】: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13、【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14、【故甚其词】: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15、【贵而贱目】: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16、【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17、【含血喷人】: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18、【含血潠人】: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19、【含血噀人】:噀,喷。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20、【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21、【即穷验问】:即穷:追究到极点;验:检验。抓住事实,追究查问。
22、【即事穷理】: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23、【既成事实】:既成:已成。已经形成的事实。
24、【空口白话】:形容只说不实行,或只说而没有事实证明。
25、【立木南门】: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 *** 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26、【露出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 *** 或内情无意中泄露出来。
27、【露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 *** 。
28、【论列是非】: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29、【略迹论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30、【略迹原情】: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
31、【略迹原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32、【能上能下】: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 *** 。
33、【破甑不顾】: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34、【砌词捏控】:捏造事实来控告。
35、【巧发奇中】:发:射箭,比喻发言。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后能为事实所证实。
36、【磬笔难书】: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37、【磬竹难书】: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38、【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事实多得写不完。
39、【如梦初醒】: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40、【如梦方醒】: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41、【三夫成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42、【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43、【三人成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44、【三言讹虎】:犹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45、【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46、【似非而是】: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47、【事与心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48、【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49、【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50、【死无对证】: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51、【耸动听闻】:耸:通“悚”,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52、【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53、【随事制宜】:根据事实,采取适当措施。
54、【投杼之惑】: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55、【投杼之疑】: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赞成的疑虑。
56、【抟空捕影】: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57、【歪嘴念邪经】:比喻为谋私利故意搞歪曲事实的宣传。
58、【未风先雨】:比喻未见事实先下结论。
59、【握风捕影】: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60、【诬良为盗】:诬:诬陷。良:好人。指捏造事实,陷害好人。
61、【无可辩驳】: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62、【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63、【无庸置辩】: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用不着争辩。
*** 、【无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65、【无中生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66、【毋庸置议】:毋:无:毋庸:不必,无须;置议:进行讨论。不需要讨论。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
67、【先行后闻】: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68、【先斩后闻】: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69、【先斩后奏】: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70、【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 *** 格。
71、【乡壁虚造】: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72、【向壁虚构】:向壁:对着墙壁。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
73、【向壁虚造】:向壁:对着墙壁;虚造:虚构。。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74、【信口雌黄】: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 *** 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75、【言之有据】: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76、【谣诼诬谤】:凭空捏造事实,对人加以诬陷和毁谤。
77、【一时口惠】:口惠:口头上许给别人以好处。口头上一时空言给人恩惠,事实上并没有兑现。
78、【一字不爽】:一个字也不错。指交待的话与原话一致或与事实符合。
79、【疑邻盗斧】: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80、【以正视听】: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
81、【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82、【仗气直书】:仗:凭借。坚持正义,如实地把事实写出来。
83、【真人面前不说假】:真人:真诚的人或了解事实的人。在知 *** 面前不说谎话。
84、【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真人:真诚的人或了解事实的人。在知 *** 面前不说谎话。
85、【直笔之史】:直笔:指古代史官按照事实,忠实地记载,无所顾忌。按照事实进行忠实记载的历史。
86、【纸包不住火】:比喻事实是掩盖不了的。
87、【纸里包不住火】:形容事实 *** 是无法掩藏的。
88、【指一说十】:指着一说成是十。形容不顾事实,存心夸大。
*** 、【捉贼捉赃】: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90、【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91、【捉贼捉脏】: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二、利用其中一部分掩盖整体事实的成语
1、以偏概全
【解释】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2、【解释】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3、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 *** ,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4、 *** 《 *** 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首先要对讨论和批评的问题研究清楚,绝不能以偏概全,草木皆兵,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
三、比喻成语隐蔽的事实 *** 泄露出来 是什么成语的意思
1、[释义] *** : *** 用语;指本来面目;大白:彻底弄清楚了。真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
2、[正音]相;不能读作“xiānɡ”。
3、[用法]多用来表示被掩盖或歪曲的情况弄清楚了。一般作谓语、宾语。
4、[辨析]~与“水落石出”有别:“水落石出”是比喻 *** 的;~是直陈 *** 的。
5、①这件历经十五年的冤案;如今终于~。
6、②经过详细调查;这个案件终于~。
7、[英译] Thetruthaboutthe *** tterhascometolight。
四、掩盖自己的错误的成语
掩盖自己的错误的成语:欲盖弥彰,其他说明如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想要掩盖事实的 *** (指坏事),结果反而更加显露出来。它的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 *** 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 *** 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代汉语词汇 *** 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
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
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五、形容事情完全暴露在外头的成语有哪些
1、昭然若揭【解释】: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 *** 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2、【不打自招】【解释】:招:招供。旧指没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坏事或有坏的意图自我暴露出来。
3、【露出马脚】【解释】: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 *** 或内情无意中泄露出来。
4、【此地无银三百两】【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5、【欲盖弥彰】【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 *** ,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六、什么成语用来形容掩盖错误或过失
探秘古代智慧的衣饰密码:成语中的服饰哲学
1.拒绝虚饰</:当面对他人建议时,敢于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试图掩饰。
2. *** </:这个成语揭示了隐藏社会阴暗面,以表面的和谐景象掩饰现实的动荡。
3.愚者自炫</:那些看似聪明的人,实则在无知者面前炫耀自己的无知。
4.装模作样</:无知者炫耀知识,实则是在吹嘘,虚有其表。
5.粉饰之辞</:用华丽的文字掩饰错误,企图蒙蔽他人。
6.快嘴掩饰</:用空洞的言辞迅速遮盖事实,逃避问题。
7.骄傲的伪装</:骄傲与错误并存,却试图以虚荣之姿掩盖。
8.错误的掩饰</:遮掩错误,仿佛是巧妙的装修,实则暴露了内心的不足。
9.假象的矫饰</:显示的光鲜之下,隐藏的是真实的面目,虚伪的表象。
这些成语,如同古代 *** 的服饰,每一件都蕴 *** 智慧和警示。让我们透过这些成语的表象,洞察生活的真谛。
好了,关于掩盖事实的成语和形容掩盖 *** 的比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