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成语?易经中最吉利的词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11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易经中的成语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易经中的成语以及易经中最吉利的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易经里的成语 《易经》中的成语
  2. 不三不四成语的由来
  3. 300个出自易经的成语

一、易经里的成语 《易经》中的成语

【出处】《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出处】《易经•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厚德载物提倡的是一种宽容精神,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出处】《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释义】上段话实际上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像锋利的 *** 一样能斩断铜铁,后常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喻指紧密团结,力量无敌;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

【出处】《易经•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释义】惩忿窒欲的意思是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嗜欲指 *** 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它强调的是克己与忍让。

【出处】《易经•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释义】信及豚鱼的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要讲信用,比喻信用非常好,指出做人要诚实守信。

【出处】《易经•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谦谦君子与卑以自牧。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要求人们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出处】《易经•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释义】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出处】《易经•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释义】刚柔相济的意思是刚强的与柔和的事物互相调剂补充,使之恰到好处。这条成语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时,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和谐、协调、平衡,做到不偏执、不过激,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出处】《易经•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三个成语:能屈能伸、尺蠖之屈和龙蛇之蛰。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能适应各种境遇,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尺蠖之屈比喻以退求进的策略;龙蛇之蛰比喻引退。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藏器待时和待时而动。藏器待时的意思是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比喻不急于表现才干能力,等待施展的机会;待时而动是说等待有利的时机,然后行动。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释义】见机而作的意思是看到适当的时机就立刻行动。

【出处】《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释义】安不忘危表示要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易经•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释义】履霜坚冰释义是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便会想到结坚冰的寒冬即将到来,比喻事态逐渐发展,将有严重后果。

【出处】《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释义】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互相勾结。

【出处】《易经•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释义】谦尊而光的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处】《易经•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释义】改过迁善是表示道德品质和作风的用语,意即:有德行的人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仿效,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表示迁善和改过速度很快且果断。

【出处】《易经•系辞下》:“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释义】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

【出处】《易经•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释义】这一段话有两个成语:探赜索隐和钩深致远。赜:幽深玄妙。探赜索隐的意思是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钩深致远也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易经•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释义】数往知来表示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即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

【出处】《易经•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易经中的成语?易经中最吉利的词-第1张图片-

【释义】极深研几指的是要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出处】《易经•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释义】对同一事物,因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作“见仁见智”。

【出处】《易经•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积善:积累善举,指经常做好事。余庆:遗留福泽。旧时指经常行善的人家,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谓善有善报。

【出处】《易经•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释义】原作“同归殊途”,意谓通过不同道路,达到一个目标。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

【出处】《易经•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 *** ,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释义】应、顺:顺应、顺从。天:旧指心目中的上帝。顺应天命,顺从人心。旧时常用以颂扬建立新的朝代。中国古人认为朝代的更迭、 *** 的变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应天顺人演变成为封建社会帝王登基时常用的套话。

【出处】《易经•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释义】经纶:治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满腹经纶泛指人很有学问,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易经•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释义】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匪夷所思,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也形容所见事物的离奇或复杂。

【出处】《易经•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释义】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一个领头的。比喻众人会集,没有领头人,无法统一行动。

【出处】《易经•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释义】革:《易经》卦名,意为变革。鼎是烹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变熟,由硬变软,故引申有更新之意。革故鼎新,意为破旧立新,旧指朝 *** 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易经•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释义】神:神妙。化:化境,极高超的境界。出神入化,超越神妙,入于化境,形容技艺达到极高的境界。

【出处】《易经•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易经•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释义】“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

人们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等都是“否极泰来”的意思。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出现新的状况。

“好”可能转化为“坏”,“坏”可能转化为“好”,“有利”条件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也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物互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二、不三不四成语的由来

不三不四成语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不三不四,汉语成语,拼音:bù sān bù sì,在施耐庵的《 *** 传》中,意思不像样、不正派。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成语辨析:近义词:不伦不类、非僧非俗。反义词:正正经经、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有模有样、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堂堂正正。谜语:二除七;二分之七;3.5。歇后语:七个钱放两处;七尺布拦腰剪。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人的品行不好。示例:《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到上海游学,不三不四合上了好些朋友,发了些海阔天空的议论,什么民权、公德,闹的烟雾腾天,人家都不敢亲近他。”

1、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语言文字正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 *** 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语文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

3、语文从来都是工具 *** 与人文 *** 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300个出自易经的成语

1、一、自强不息:假清高不是真君子

2、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处:《乾卦·象辞》

3、解读:天道刚强劲健,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方能运行不息。天人相应,君子也要自强不息,使自己具备造福社会、服务众人的能力。君子绝非穷斯文、假清高,君子努力创造财富,又不被物欲所困,能无私地回馈社会,这才是真君子!

4、二、亢龙有悔:物极必反,淡然处之

5、原文:“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出处:《乾卦上九·象辞》

6、解读:乾卦九五已是“飞龙在天”,若再进一步,则必有懊悔之事。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经历诞生、发展、兴盛、衰败、灭亡的过程,这是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改变。顺应时势、急流勇退方是正道!

7、三、厚德载物: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8、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处:《坤卦·象辞》

9、解读:君子除了像天一样自强不息外,还应像大地一样虚怀若谷,包容万物,这要求君子不断增进德行,磨炼心 *** ,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厚德载物的具体表现。

10、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处:《坤卦·文言》

11、解读:常做善事的人家,必多福报;常做恶事的人家,必多祸殃。再小的错误若不及时改正,日积月累,就会酿成大错,造成严重损失。刘备临终嘱咐阿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堪称人生至理,可惜能做到这点的人很少。

12、五、藏器于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3、原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处:《易经·系辞下》

14、解读:《菜根谭》有句很形象的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君子也是如此,在形势不利、时机未到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隐忍,即便身陷困境,也要不断磨砺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一往无前。君子“亮剑”,必待时机!

15、原文:“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出处:《易经·系辞下》

16、解读:人生成就的高低,要看能否把握机会。好的机会往往转瞬即逝,所以君子要见微知著,准确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一旦机会来临,就快速采取行动,而不能坐失良机。“藏器于身”之后能“见机而作”,何愁大事不成?

关于本次易经中的成语和易经中最吉利的词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易经 吉利 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