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成语 三字经一共有多少句话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7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三字经成语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三字经成语以及三字经一共有多少句话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成语故事什么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2. 三字经中提炼出的四字成语
  3. 三字经里有成语故事吗提供几个吧!
  4. 《三字经》里蕴含的成语,你知道多少
  5. 哪则成语故事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一、成语故事什么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1、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2、悬梁刺股,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语。

3、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5、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6、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二、三字经中提炼出的四字成语

1.出自《三字经》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01孟母三迁

筚路蓝缕、碧海青天、青出于蓝、染蓝涅皂、蓝田生玉

白话释义: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白话释义: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出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 *** ,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字经成语 三字经一共有多少句话-第1张图片-

翻译: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 ***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白话释义: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 *** 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白话释义:指胡乱涂抹。涅,染;皂,黑色。

出处:·《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姚司马者,寄居汾州……经年,二女精神恍惚,夜常明灯挫针,染蓝涅皂,未尝暂息,然莫见其所取也。”

翻译:姚司 *** 人,寄居在汾州一年……,二女儿精神恍惚,夜常明灯挫针,染蓝涅皂,从来没有停止,但是没有人看见他所取的

白话释义:古时蓝田县(在今陕西)出产美玉,因用以比喻名门出贤子弟

出处:·《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翻译: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的长子的。”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蓝田生玉,真是不错的

三、三字经里有成语故事吗提供几个吧!

1、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 *** 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 *** 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 *** 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4、[白话]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5、《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6、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7、窦禹钧本 *** 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8、《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9、昔汉时黄香,江夏 ***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 *** ,江夏黄香"。

10、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 *** ,江夏黄香”!

11、孔融的 *** 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 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12、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 *** 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 *** 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 *** 所忌,下狱弃市。

13、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14、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15、尧父乃帝喾,名?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16、《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 *** 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17、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 *** 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18、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 *** 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19、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 *** 后死去。

四、《三字经》里蕴含的成语,你知道多少

1、《三字经》在中国古代启蒙读物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为人所熟知。而《三字经》可谓这三种古代儿童启蒙读物里的龙头了,自古有云,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此言不虚。

2、成语是文字的极度精炼的词汇,而好多成语典故都出自这部伟大的启蒙读物《三字经》,这些成语有的为人所熟稔,有的却从未见过,在此,就说说这些成语的。

3、《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这句话里可以得出两个相关的成语,那即是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这两个成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就不必细说了。

4、燕山五龙和五子登科这两个成语就是出自《三字经》的“窦燕山,有宜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四句里。五子登科也许人们都听说过,但是燕山五龙那就未必了。燕山五龙,又称“窦氏五龙”。窦氏五龙讲的就是五代窦禹钧有5个儿子,家教甚严,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授业。四方有志学者,听其自至。5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均先后中进士。燕山好友冯道与曾赠诗赞曰∶“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

5、“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四句只产生了一个成语,那就为人所熟的成语“黄香温席”了。《二十四孝图》里也记载了黄香温席孝父的感人故事。

6、“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四句里有成语孔融让梨。这个成语小 *** 都知道,也就不详细述说了。

7、孔子相师这个成语出自“昔仲尼,师向槖,古圣贤,尚勤学”。孔子这么个圣人竟然想一个名叫向槖的神童请教学问,可见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产生了一个成语,那就是赵普夜读。宋国的宰相赵普位高权重,但是还是勤学不辍,让人倾佩不已。

9、“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四句产生了三个成语,那就是悬梁刺股,孙敬悬发和孙敬刺骨。这三个成语也是我们熟悉的,尤其是“刺股”的股时 *** 的意思,语文 *** 的时候也经常考这个字的辨析。

10、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买臣负薪和李密挂角,这个四个成语出自《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车胤借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孙康借积雪的反光来来读书,他们虽然贫穷但是仍然坚持读书不辍。汉朝的朱买臣一边挑柴,一边看书;隋朝的李密也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虽然都身心劳苦,却都坚持读书,终于有所成就。

11、“岁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产生了苏泉发愤这个成语。而梁灏夺魁这个成语出自“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句。

12、“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这些句子产生了成语有祖茔学诗、文姬辨琴、李密赋棋和道韫柳絮这四个成语。

13、最后两个成语刘晏正字和韦贤教子出自“三字经”里的“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和“人遗子,金满瀛,我教子,惟一经”这两句。

14、《三字经》里的这二十四个成语,有许多熟悉,当然也有很多陌生的成语,不知道你又知道几个呢?若是不知道,何不静下心来,读读这本启蒙读物,必然不虚此行的。

五、哪则成语故事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1、《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的故事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2、“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关于三字经成语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三字经 成语 共有 多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