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之乡的来历(铜鼓的介绍) - 之乡 -

铜鼓之乡的来历(铜鼓的介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铜鼓之乡的来历,以及铜鼓的介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隘洞镇的铜鼓之乡
  2. 铜鼓乡历史沿革
  3. 广西北流为什么被称为是世界铜鼓王之乡
  4. 为什么说贵州是“铜鼓之乡”
  5. 壮乡铜鼓历史发展

一、隘洞镇的铜鼓之乡

隘洞镇是壮族集中居住区,居住着壮、汉、侗、瑶、苗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96.96%。

隘洞可称是东兰的铜鼓之乡,全镇有 *** 面铜鼓,占全县铜鼓储藏总量的33%以上。每逢重大节日,这里的壮族村民都以打铜鼓来庆贺。尤其是“蚂拐节”这天,这边歌声正酣甜,那边鼓点又聚起。人们还要进行铜鼓对打比赛,敲打者不时变换着花点,轮番齐上,令人目不暇接;变化莫测的花点不时敲出“团结战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等成语的谐声来,更让人叹为观止。

二、铜鼓乡历史沿革

1、铜鼓乡的历史可追溯至其因境内铜鼓寺而得名的时期。1950年,这个地区建立了铜鼓乡,然而在1958年,它被撤销,随后在1961年又恢复为铜鼓公社。1966年,公社的名字改为同心公社,直到1971年再次被称作铜鼓公社。1983年,它再次变更为铜鼓乡,但在19 *** 年9月,又一次经历撤乡。然而,1994年9月,铜鼓乡的历史旅程又迎来了新的篇章,复置成立。

2、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铜鼓乡的人口构成如下:总人口为17,532人,其中男 *** 9,037人,女 *** 8,495人。家庭户数为4,4 *** 户,家庭户总人口总数为17,524人,男 *** 9,031人,女 *** 8,493人。在年龄分布上,0-14岁的儿童有4,733人,其中男孩2,820人,女孩1,913人。15- *** 岁的成年人口为11,732人,其中5,6 *** 名男 *** 和6,068名女 *** 。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067人,其中男 *** 5,536人,女 *** 5,14人。在户籍和居住情况上,大部分人口(17,416人)均为本地户口且居住在本地。

3、长宁县铜鼓乡位于四川 *** 宁县西北部,地处长宁、高县、珙县三县交界地带,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78人, *** 驻地距县城22公里、宜宾市35公里,省道宜珙路,县道李沙路在此交汇,宜珙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长宁县五个重点乡镇之一。 *** *** 以来,古老的铜鼓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创新精神的全乡人民,在各级 *** 委、 *** 的领导下,谱写出了一曲曲新的篇章。乡域经济的良 *** 发展给铜鼓人民带来了无限商机,全乡以乡镇企业为主导,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326万元,财政收入2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乡镇企业以宜宾酒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形成了以建材、食品、酿酒、轻化等为一体的支柱产业(现年产30万吨规模的恒昌水泥厂,年产5000吨规模的富民食品厂,年产800吨规模的酒乡曲酒厂,年产30万平方米规模的釉砖厂,注册资金800万元的宏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年产1万吨瓦楞纸、30万口纸箱规模的宏兴纸业公司,年产600万条规模的南方塑编厂)。成为长宁县一颗耀眼的乡企明珠。农村经济以生猪、水产、扎耳根、花生、柑桔为主的五大农业骨干产业初具规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目前苦丁茶基地、中 *** 材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全乡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水、电、路、通讯、光纤电视、小城镇建设日臻完善, *** 引资势头强劲,现有全县一流形象中学——铜鼓中学,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铜鼓在发展、在前进, *** 委、 *** 一班人正率领全乡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 *** 机遇,以崭新的姿态抢占西部大开发滩头,以诚信的理念、优越宽松的环境欢迎各界人士的光临、投资,共同实现铜鼓经济跨越式发展,把铜鼓建设成为长宁县的西部窗口。四川长宁县铜鼓乡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三、广西北流为什么被称为是世界铜鼓王之乡

1、如果从公元五世纪中期成书的《后汉书》开始算起,中国有关铜鼓的记载至今已有1500余年。1705年,荷兰人罗姆菲尔士从印尼将一面铜鼓带到欧洲,欧洲人开始关注这种铜制乐器。在国外, *** 研究铜鼓的学者,首推奥地利人佛朗茨·黑格尔,他在1902年所著的《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中,对铜鼓类型所作的最早阐释,至今仍被某些学者沿用。

2、铜鼓最早起源于云南洱海和礼社江流域。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煮饭用的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铜釜被改进后,成为专用乐器,这就是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以出土地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命名)。

3、早期铜鼓向东传到滇池周围,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其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以出土 *** 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命名),此型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象征滇王及其他“邑君”“侯王”的 *** 权威。

4、考古证据显示,铜鼓的传播是沿河流一路向东的,到春秋时代晚期,岭南地区部分越人开始铸造铜鼓,广西最早的铜鼓见于右江流域。约从公元 1世纪至 7世纪的东汉至唐代,成为铜鼓的鼎盛发展时期,继石寨山型铜鼓之后,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铜鼓在向东发展的路线中逐渐衍变,进入广西境内后融入当地民族的特有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广西境内铜鼓铸造、使用的繁荣。

5、从流传和出土发掘的铜鼓来看,广西是现存铜鼓最多的省份。据统计,广西有五百多面铜鼓,约占全国铜鼓总数量的三分之一。这里也是包含铜鼓类型最多的省份,铜鼓类型共分为八种,广西拥有七种,其中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三个类型的铜鼓都以位于广西境内的出土地点命名。

四、为什么说贵州是“铜鼓之乡”

1、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该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铜鼓类型以麻江型最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同时,还发展出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 *** 、 *** 、 *** 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铜鼓文化习俗考察。

2、为保护和向世人展示神秘铜鼓文化,该县自1993年以来,对县内的传世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对“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加以保护传承。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春榔舞》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猴鼓舞》和《布努瑶二声部瑶歌》被列入河池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该县依托铜鼓文化获得“中 *** 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

铜鼓之乡的来历(铜鼓的介绍)-第1张图片-

五、壮乡铜鼓历史发展

1、壮族自古以来就与铜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视其为无比珍贵的传家宝。他们用心守护,力求代代相传。尤其在 *** 县,壮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有的是世代相传,有的则是通过购买保留下来的。据历史记载,1958年前,全县曾拥有铜鼓上百面,但在“献铜”运动中,大部分被销毁,如今仅存的十面铜鼓均为村寨集体所有,由德高望重的村民或族长保管,其来历已难以追溯。

2、 *** 的铜鼓,以明清时期引入的麻江型和遵义型最为常见。铜鼓按其特征被分为“公鼓”和“母鼓”,公鼓壁厚颈长,音色圆润响亮,而母鼓更为珍贵。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铜鼓的功能已从最初的传讯和财富象征转变为主要的娱乐和礼仪工具,尽管原始的功能渐渐淡出,但其作为礼器的神圣 *** 仍然保留。深入研究 *** 壮族地区铜鼓的演奏、纹饰以及其使用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壮族先民的 *** 、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铜鼓的崇高敬意所反映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状况。

3、壮乡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充分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南方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古人曾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它和占有它,把它视为神器,对它顶礼膜拜。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更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铜鼓之乡的来历和铜鼓的介绍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铜鼓 来历 介绍 鼓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