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广东高州状元之乡,以及广东省状元一览表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广东高州中学的 *** 史
隆庆三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将府学改称南岳书院,与全国府学改书院一致。
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府曹志遇重修郡学,扩大规模,将南岳书院改称笔山书院。康熙四 *** (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将笔山书院更名敷文书院。
康熙四 *** (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敷文书院。
雍正八年(1730年),高州府知府张兆凤(浙江分水人),为书院添建讲堂、问字亭,左右增建书舍。
乾隆十九年(1754年),巡道王概,清查旧项,捐添膏火,重修学舍,便将不能维持的15个书院(高明、朋来、茂山、四水、东津、拱极、墨池、笔山、参天、潘江、三至、安乐、敦仁、观澜)的地租清查俱拨敷文书院。
嘉庆五-八年(1800-1803年),知府修缮敷文书院后又易名为高文书院。
道光三年(1823年), *** 、举人林召棠(字芾南,广东吴川人)获癸未殿试状元。
咸丰二年(1852年),伊霖(字云岩,满州正黄旗人,举人出身)署高州,拨款重修高文书院。
咸丰五年(1855年),信宜县梁巍(字恩焕,顺天举人,庚戌进士)改修书院的内堂、厅房、门户。
咸丰六年(1856年),高州城遭特大洪灾。书院楼舍,多圮于大水。
咸丰十年(1860年),邑人陈兰彬、杨颐提倡重建高文书院。
同治六年(1867年),巡道陆心源(浙江归安人)为书院捐银300两及前筹防局为书院捐钱200千文。2项合共559千990文,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59千90文。又将六属公捐银367两拨给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36两7钱。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州府知府额哲克为书院捐银500两,并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50两。
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州知府楼震(浙江人,进士出身),审讯结束唐演勋等诉讼案,罚钱500千文。楼震将此罚款拨入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钱50千文。
光绪十五年(18 ***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书院题匾,曰:“敬业乐群”。题楹联曰:“学有根基培养坚时乃担得圣贤许多事业,士先器识源流贯后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为内堂题匾,曰“高堂”。楹联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所书。
光绪二十四年( *** 8年)高雷廉巡道叶大遒,提倡学术,奖饬士风,为书院大门署联,曰:“观山钟秀气,学海助文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 *** 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将官办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雷廉巡道吴永与邑绅士江慎中、周廷劢、梁宗矩、李维寅、李崧年等筹备建立学堂,将高文书院改制为高郡中学堂,逐渐接近近代的学府建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郡中学堂于3月15日正式开学。这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较早涌现出来的新学制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当地 *** 奉命又将高郡中学堂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是年,高雷地区先进青年林云陔、熊英、谭惠泉、周瑛等均就读于高郡中学堂。在 *** *** 思想的熏陶下,他们创立了先进组织“新高 *** 社”和“雄辩学会”,购阅《民报》、《 *** 军》等进步刊物组织社员阅读,并定期进行演讲,传播 *** *** 思想。辛亥 *** 前夕, *** 周瑛变卖家产筹备 *** 活动经费,全力协助林云陔、谭惠泉、梁宣诚等人在高州组织民军,建立 *** 总指挥部。辛亥 *** 爆发后,高郡中学堂学子带领高雷人民揭竿而起,响应武昌 *** 。 *** 四年(1915年), *** 张昌言挺身而出,反对校长陈宪弼盗用全校名义通电劝进袁世凯称帝。
*** 五年(1916年),校长林拨萃奉命将高州官立中学易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
*** 八年(1919年),是年确定以“诚爱勤俭”为校训。6月1日,省立高州中学、茂名县中学、省立高州农校校友会( *** 会)干事 *** 在高州城南皋学舍召开会议,组成高州中学 *** 联合会,并作出决议:一、向全国发出通电,声援北京 *** 的爱国行动。二、各校举行 *** *** ,唤醒民众。三、组织街头演讲队、商旅稽查队向群众宣传救国道理,呼吁提倡国货, *** 日货。6月2日,县城中小学百多人, *** *** ,队伍自对圣殿坡出发,经大街(中山路)向大陵驿(新安街)出小西门到城北关帝楼,再转向城郊小街。他们高举五色 *** 旗,扛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外争 *** ,内惩 *** ”的长幅标语牌,高呼“拒绝和约签订”、“ *** *** 贼”的口号。所经之处,观者如潮。同日, *** 演讲队上街散发《高州学界告 *** 》,并到处发表演说,向群众宣传。 *** 商旅稽查队上街查封“仇货”。将“会香”商店运入的大批日货“光明火柴”置于文明门前空地烧毁。
*** 十四年(1 *** 5年),“五卅” *** 消息传至高州,高州中学等学校 *** 会联合起来,恢复“五四”运动时期的 *** 联合会,通电 *** ,举行 *** *** ,组成 *** 外交后援会,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
*** 十五年(1 *** 6年),欧钟瑞任校长时,是年7月奉令将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改称广东省立第九中学,体现“省立” *** 质。5月,学校率先成立 *** 组织。
*** 二十年(1931年),高州中学 *** 在 *** 救亡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 *** 救国义勇军。自备军械军装,聘请车驾龙为教军,早晚 *** 练。
*** 二十四年(1935年)4月,学校奉省教育厅第935号训令,又将广东省立第九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省立高州中学。解放后经省教育厅批准,再更名为广东高州中学,沿用至今。七百多年来,尽管学校名称随着朝代更替不断变换,但她的办学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只在“ *** ”期间停办过十年。
*** 二十五年(1936年),高中毕业升入中山大学8人,襄勤大学10多人,其他大学及学院各10多人。初中毕业升入本校高中28人,入高州农校、茂名师范各7人。
*** 二十六年(1937年),高州中学进步师生积极响应 *** 号召,自发组织起来,自觉投身 *** 救亡活动, *** *** 救亡活动空前高涨。师4班 *** 廖盖隆、杨优德和普8班余荣中等于暑期组织同学留校搞 *** 宣传。下乡宣传历时10天。秋,新生一入学,即又组织进步同学,成立“ *** 救国星期六下乡宣传队”。全级分成5队,每队20—50人不等,到县内东南西北中5个区宣传。同时又组织“ *** 救亡剧社”、“新书合作社”等进步团体。在没有 *** 组织具体领导的情况下,主动根据 *** 报刊介绍 *** 的 *** 主张开展工作。
*** 二十七年(1938年), *** 周瑞腾、梁巨汉等10多人到广州买回100多本 *** 书籍,在高州城“成蹊书室”成立真理读书会,定期学习讨论,宣传 *** 真理。在校内组织大型读书会。廖盖降、杨优德和杨琳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叔祥(女)、余荣中和李淑珠(女)等9人奔赴 *** 圣地延安。9月, *** 高州中学支部成立(此为 *** 高州中学之一个支部)。
*** 二 *** (1939年),高州城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狂轰滥炸,学校 *** 迁往城东镇头岭,建茅棚上课。高州中学很多 *** 参加 *** 军。专员公署举行 *** *** 智能比赛,高州中学演出的《战时家庭》(区毓栽老师导演),获戏剧汇演2等奖。
*** 二十九年(1940年),为避免日寇空袭,高州中学奉命迁址黄塘乡双花村、大坡垌村(今 *** 库区),借用土地庙、黎家祠等4处为 *** 宿舍,新建部分瓦房和葵蓬栅作办公室、课室和单身教师宿舍。条件十分艰苦。
*** 三十年(1941年),是年,学校聘请了在高州 *** 教会工作的美国人裴XX(其时,全校师生尊称其为裴姑娘)担任英文课。开高州府聘请外籍教师之先河。
*** 三十一年(1942年),广州培正中学、广雅中学、 *** 文化中学、新会县 *** 中学、协和中学等学校的 *** 数十人转学来高州中学就读。
*** 三十七年(1948年),地下 *** 员黄泮光吸收苏朝兴、江潘茂(江超)加入中国新 *** 主义青年团。这是高州中学之一批新青团员。
*** 三 *** (1949年),全校师生为纪念梁同寅校长掌校10周年,捐资建筑“同寅堂”。11月2日,高州城获解放。陈赓将军率中国人民 *** 入城,一说是陈赓部队的朱尤林 *** 率部入城。 *** 茂名县委 *** 龙思云和茂名县县长梁昌东、副县长周梦吉、熊夏武(三人均为高州中学校友)率领队伍迎接,陪同部队 *** 进入县 *** 大门。群众夹道欢迎。锣鼓喧天、鞭炮动地。高州中学师生列队到南桥头外、深窿一带欢迎 *** 进城。第三天,宣布茂名县人民 *** 成立。三位正副县长均为高州中学校友,全校师生无限欣喜与自豪。高州历史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广东高州中学也随之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高州中学具有光荣的 *** 传统。辛亥 *** 时期,就读于该校的进步 *** ,曾先后创立“新高 *** 社”和“雄辩学会”,秘密阅读进步书刊,宣传 *** 的 *** 主张。有些人于辛亥 *** 前夕参加同盟会,投身到 *** 清王朝 *** 的斗争去。
早在之一、二次国内 *** 战争时期,该校毕业生黄平民、朱也赤就投身 *** ,加入中国 *** ,后来分别担任 *** 南路特委 *** 、特委 *** ,成为当时广东南路著名 *** 家,1 *** 8年两人壮烈牺牲。
当时的 *** 人梁华盛、邓龙光等,原为该校 *** ,后来投笔从戎,参加 *** 和北伐,战斗在 *** 前线。
*** 战争开始不久,该校毕业生廖盖隆、杨优德、 *** 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淑祥(女)、余荣中、李淑珠(女)九人于1938年7月有目的有组织地奔赴延安参加 *** ,为高州中学校史写下光辉的一页。整个 *** 战争时期,该校 *** 掀起了遍及全县的如火如荼的 *** 救亡运动。1939年9月至1949年10月解放,该校一直有 *** 支部,人们称誉高州中学为“高州青年的 *** 摇篮”,“高州 *** 的基地”。 1950年,广东省教育厅行文将高州中学命名为广东高州中学。
1953年,高州中学校友、 *** 副部长林励儒以副部长名义拨给学校一套完整的数、理、化、生四科教学仪器。
1951年和1957年,县人民 *** 拨款先后新建两栋砖木结构的标准教学楼五一楼和五四楼,于1954年将喜元学舍、蓝田学舍拨给高州中学,改善高州中学的办学条件。
1956年,出现数学科和 *** 科两名广东省单科 *** 状元。
1957年,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和升大率,仅次于广州华南师范附属中学,名列广东省第二名。
1957年寒假,全体教师往湛江市参加整风反 *** 斗争学习,反右扩大化,陆士风、梁镇宇等五人等被错划为 *** 分子,直至1976年后才陆续得到 *** 。
1958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为 *** *** 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县 *** 拨镇头岭南、引鉴河北十多亩土地和东风坡几十亩荒地给高州中学办农场,农场所收获的青菜供给 *** 饭堂。
1958年底至1959年,高州中学与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合并为高州县之一中学,后又改称高州中学,1959年下半年解体又恢复各校建制。
1960年秋,广东省教育厅又直接分配了两名师院优秀毕业生到高州中学任教师。
1960年,县 *** 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的蓝田楼,1963年拨款将五四楼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19 *** 年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实验楼,1965年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喜元楼,先后将县教工招待所(今教工宿舍旧三十套处)、儒宗学舍(今中山路南侧教工宿舍处)和荔云学舍(今中山路北侧教工宿舍)和珠光阁、卢家馆、文学馆、协中馆四间学舍(今新建 *** 饭堂和之一、二、三幢 *** 宿舍处)拨给高州中学。
1966年开始 *** , *** 停课闹 *** 和外出大串连,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被批斗,学校处于瘫涣状态。从校长到教师三十多人被诬为特务集团,覃恩汉副校长 *** *** 身亡。1968年秋66、67、68三届高初中 *** 毕业。全体教师赴南塘公社,参加全县中学教师清理阶级队伍 *** 。1969年县革委下令解散高州中学。 1978年,高州中学复办,获得了新生,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办学规模和质量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1978- *** ,达到省重点中学的水准。规模上每年初中4个班,高中4个班,基本上恢复到60年代的规模,质量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先后涌现三名广东 *** 状元。
*** ,应届毕业生升学入线率达87.9%,高州中学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7年,美籍华人杨懿熙和杨球熙两姐妹捐资12万元,设立杨氏奖学基金。后来,校友、 *** 同胞江可伯捐资25万元,设立 *** 奖学基金,校友、美籍华人许国枢设助学金,校友、北京大学沈叔平教授的 *** 设立沈叔平奖学金等。
1995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1998年12月,被 *** 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学校高中部搬至城南新校区。
二、陈逸梅走进状元祠美文摘抄
1、2023年11月18日化州市作家协会一行20人到吴阳采风,参观了清朝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故居,有幸拜谒了状元祠。
2、状元祠内供奉者林召棠。林召棠,字爱封,号芾南,广东省高州府吴阳霞街村人,生于清朝乾隆51年,卒于同治11年。林召棠是广东九状元之一、粤西唯一的状元,嘉庆八年中秀才之一名,人称“海滨秀才”。嘉庆廿一年,中举人。道光三年,林召棠金榜题名,状元及第,距今刚好200年,皇帝朱批“今科得一佳元”,授职翰林院修撰与国史馆纂修官。时年录取的进士人数为246人。在几千举人中,只取进士246人,能中进士者,是多么的艰难,而在246人中仅取状元1名,更是难上难,难于上青天。
3、状元祠建在一个低矮的小坡上,座南向北,其祠后原是个小坡,后来村民在这里建起了小洋楼,前面是平畴沃野,万顷良田。状元祠的正门,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牌坊式门楼,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文曰:“顶占鳌峰名高北斗,襟连象岭气挹西山。”进入正门是一个院子,三进式。院子约半亩多,全部硬底化。院子两旁挂满了字画书法及牌匾,琳琅满目,高雅清幽。状元祠的正厅,立着林召棠的半身画像,其精神癯铄,慈祥可爱,十足的老学究模样。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对这位同宗的状元郎赞赏有嘉,为状元祠赠送的对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
4、状元,是多么显赫的名字,其又号称“大魁天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正式开设科举,以文取仕,至清光绪三十年,在长达1282年间,多少读书人为之倾倒,为之废寝忘餐,为之呕心沥血,为之梦寐以求,一生奋斗。考取状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更高奋斗目标,在这1282年里,状元大约有724人,可谓凤毛鳞爪,或曰寥若星辰。然而,一旦考中状元,便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功名利禄集于一身,又能光宗耀祖,荣华富贵,更可以天子门生自居,得到朝野上下的尊重,好不威风。待到省亲之日,大批随从护送,花轿相拥,灯笼高挂。穿州过省,吹吹打打,沿途长官,出门相迎,盛宴款待,把酒言欢,颂词四起,诚心巴结天子门生者大有人在。此时状元郎真正体验到“天子重贤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味道。
5、但是,林召棠却与众不同,他高中状元回乡省亲之时,只带书僮阿九,不带任何随从,更不惊动沿途官府。相传某日回到高州府某旅馆住宿,阿九被馆人欺负,林召棠不得已而挂起了新科状元的大红灯笼,吓得馆主等人跪地求饶。高州知府问讯后,即刻赶来接待。
6、林召棠生 *** 耿直,为人忠厚,不善交际,不会阿谀奉承,更不会巴结上司。他为官时间甚短,只任二年翰林编修,一年多的陕甘正考官,因不满朝中官员奸诈虚伪,搜刮民脂,以终养其母为名,毅然辞官返乡,讲学授徒,教书育人,后到端州书院任教15年,真正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故此,又被人讥为“废状元”。
7、林召棠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吴川民间流传的故事甚多,如两人吵架,三人有理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八方流传。诸君若有兴趣,可到民间考察一番。
三、清朝状元林绍棠的家乡在哪里 清朝状元林绍棠介绍
1.林绍棠的家乡是广东省武川县(今武川市)舞阳镇下街。
2.早年毕业于东莞师范学校、两广高等学校理化研究班、广东 *** 速成学校。1908年12月毕业于保定陆军之一炮兵部速成学校。他回粤从军,在燕堂受训。加 *** 盟。
3.倪英典等人准备在燕堂后王寺为庚戌之战正名,但失败了。辛亥 *** 后,任广东新军第二营营长, *** 常州要塞司令部司令员(营长)、司令员,广东高州连江平定室司令员,广东灵山营司令员。1914年3月任中国 *** 军朝美区司令部参谋。
4.林绍棠故居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武川市舞阳镇下街宫门巷。这是一个75平方米的平房,砖木结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林兆堂纪念馆在夏街落成,林绍棠“状元”牌坊落成。
5.在博物馆里,有 *** 学者的书法珍宝, *** *** 和名人题词。附近还有一座“林氏大祠堂”,对研究我国宗族的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广东高州状元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广东省状元一览表、广东高州状元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