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黄冈是戏曲之乡么,以及中国戏曲之乡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黄梅戏源自于中国的哪个省市
1、黄梅戏原名叫做黄梅调,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起源于湖北省黄冈市的黄梅县,发展壮大在安徽安庆市,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2、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吸收了汉剧、采茶戏、高腔、京剧、楚剧等许多剧种的特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黄梅戏的唱腔十分流畅,大都以明快抒情为主,演员表演真实活泼,测重在眉眼方面的展示。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备受观众的喜爱。
3、黄梅戏的发展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根据史料记载表明,早在唐朝时期,黄梅的采茶歌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后来又经过宋代民歌、元朝杂剧的发展影响,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戏曲。
4、在明清以及辛亥 *** 时期,黄梅戏开始流传到安徽、江西等地,并且受到徽调以及青阳腔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一种戏曲。在辛亥 *** 至1949年期间,黄梅戏演出盛行,也开始趋向于职业化,并且从农村舞台走向了城市舞台。
5、黄梅戏在进入安庆后,由于受到淮剧以及越剧的影响,在表演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曲调方面,也对传统唱腔作了改变,减少了了虚声衬字的唱腔形式。黄梅戏发展至今,有着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剧目《打猪草》、《蓝桥会》、《天仙配》等,尤其是剧目《天仙配》还被拍摄成影片,引起众人的关注。
6、黄梅戏为何在当时能够受到众人的喜爱:相信许多人都能够唱出这句,“你我好比 *** 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句词曲就是出自黄梅戏的剧目《天仙配》,当时的黄梅戏可以说是火爆全国。
7、而人们对于黄梅戏的喜爱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当时的娱乐项目比较少,人们并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所以黄梅戏成为了更佳选项;其次就是黄梅戏的受众比较广,对于文化阶层并没有什么要求,同时维持这个兴趣也不用花什么钱;还有就是黄梅戏的发展时间久远,具有丰富的流传历史;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黄梅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色,唱腔流畅,表现力丰富,能够抓住观众的内心。
8、黄梅戏传承的是悠久丰富的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智慧。因此当代人更应该学会保护和宣扬黄梅戏,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二、湖北戏剧有哪些
1、东路花鼓,天河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
2、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誉,有属于皮黄 *** 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 *** 的东路花鼓,天河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
3、还有属于高腔 *** 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戏,灯戏。其中更具影响的是汉剧、楚剧和荆河花鼓戏。
4、如按地区划分,则恩施自治州有南剧、灯戏、堂戏、戏、柳子戏。十堰市有山二黄、郧阳花鼓戏。
三、黄梅戏是湖北的还是安徽的
1、黄梅戏肯定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在安徽安庆,历史有定论,主要还是黄梅县位置有关系,黄梅县是被称为鸡鸣三省的湖北边缘县,在中国唱黄梅戏的就三个地区为主,看地图就清楚黄梅县所处的位置,黄梅县属于湖北黄冈、黄梅北面蕲春西面武穴属于湖北黄冈,东面宿松属于安徽安庆、南面九江属于江西,这三个地区地理位置近,口音相同,区别不大,都属于江淮方言,几乎不用说普通话,都可以听懂,语言差别很小,黄梅戏老剧本多数讲的都是发生在湖北的民间故事,现代新编的戏才有安徽的一些内容,经典的老戏《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湖北孝感《女驸马》的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蔡鸣凤辞店》里的蔡鸣凤是黄冈浠水人士,柳凤英是黄梅籍女士,经典老戏湖北故事多,黄梅戏是有历史渊源的。
2、被称为黄梅戏祖师,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3、邢绣娘是我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早期表演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她在前人基础上,苦心钻研黄梅戏的演唱技艺,组建戏班,将黄梅采茶小戏,推进成高台大戏,并一路唱到京城。她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 *** 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堪称一代宗师。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的话,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
4、邢绣娘(1749-1818),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5、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善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父病故,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景德镇一个 *** ,见绣娘年青貌美,要纳她为妾,后在四川拳师吴荣帮助下,才逃回黄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给小时候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一心收徒唱戏,组建班社。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在苏州之一次为乾隆献艺。乾隆三十一年,丈夫被歹人所害。为 *** 和救瞿学富,风餐露宿奔波京城,用唱曲方式告御状。最终,救出瞿学富, *** 污吏遭到严惩,帮黄梅人民出口恶气。乾隆皇帝被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逼真的表演所打动,亲笔题写“黄梅名伶”。这是第二次为乾隆献艺。从京城一路卖唱回家后,因夫亡又回到娘家跟兄嫂生活,农闲时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很广,以扮演《蔡鸣凤辞店》中的卖饭女、《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胡金莲等小旦而闻名。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绣娘告御状得罪奸人太多,不敢在黄梅久待,族长又要将她卖给当地一个富户作妾,秀娘只好再次逃离黄梅,到江西安徽唱采茶戏谋生。期间和志同道合,隐姓埋名的戏子王耀文(汪永贤)结合,王耀文(汪永贤)生于乾隆十五年,比邢绣娘小一岁。乾隆四十五年邢绣娘与丈夫王耀文(汪永贤)在安徽省青阳县离九华街约30华里杨家河村正式安家落户。那一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期间,在扬州邢绣娘第三次为乾隆献艺。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期间,也是在扬州邢绣娘第四次为乾隆献艺。嘉庆二十三年,邢绣娘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葬在九华山。
6、清道光年间,王耀文(汪永贤)与邢绣 *** 长子汪敬延,次子汪敬宜,带着他们的儿孙,到湖北黄梅县汪黎许村认祖归宗。后代一直在安徽定居落户。邢绣娘旧居位于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故居为二间土砖房。内有邢绣娘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木床、连厢、道情筒和“采茶戏”戏装等纪念物及《蔡鸣凤辞店》、《上天台》、《白扇记》等剧本。
四、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庆发扬,那为什么不改名呢
1、湖北黄梅县境内有山曰黄梅山,人们在山上采茶时引颈高歌,这就是采茶歌,后来就发展成了黄梅调——黄梅戏。安徽宿松说:这个说法来源于《宿松县志》。据记载,宿松县早在清咸丰年间就举办过黄梅调的公开演出,比自称黄梅调起源地的黄梅县早了近百年。湖北怀宁说:无独有偶,湖北怀宁也有个黄梅山,而黄梅戏就起源于怀宁县的民歌小调。
2、这个说法是最靠谱的,因为黄梅调的唱腔就是怀宁地方方言的腔调,和湖北黄梅县关系不大。但是为什么现在普遍认同湖北黄梅说呢?这是因为1958年, *** 在湖北观看过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当时 *** 就随便问了句: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单排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以后湖北黄梅说就被主流观点普遍采纳了。
3、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所以他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的黄梅山上,其理由与说法也比较令人信服。
4、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当地人认为,黄梅戏具体来源以无从考证,但是严凤英是将那些小调、民歌形成一个剧种的,因此严凤英才是黄梅戏的开创者,因此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安徽桐城。
5、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之一。例如:之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
6、之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十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之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
7、根据这些记载,廖先生认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于宿松县。这种说法得到当地 *** 的大力支持,并且在当地形成一种热潮。不过笔者认为,争这些传统文化的起源地没什么意思,有这份心思还不如将我国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逐渐的看着它们消亡!
好了,关于黄冈是戏曲之乡么和中国戏曲之乡有哪些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