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化物质遗产之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非文化物质遗产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非文化物质遗产之乡的知识,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非文化物质遗产之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第1张图片-

  1.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2. 孝义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什么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孟姜女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5.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扬州演艺文化是

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四川乐山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小凉山彝族刺绣、罗城麒麟灯和纸乡秧歌等。

这项艺术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并在明清时期达到盛行。彝族刺绣凭借彝族姑娘们的巧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并一直传承至今。除了传统的黑、黄、红三色,小凉山彝族刺绣还加入了蓝、绿、白三色,绣娘们巧妙地运用这些色彩,为黑色衣物增添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罗城麒麟灯是四川犍为县罗城镇的一种集舞蹈、音乐、武术和美术于一体的民间灯舞艺术,于2006年被列入四川省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表演分为四个部分:土地出场、麒麟下凡、天将出场以及最后的联欢,每个部分都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和祝福之意。

夹江被誉为“蜀纸之乡”,纸乡秧歌以当地悠久的手工造纸技艺为题材,融合了竹麻号子、唐灯等民间特色文艺。这种秧歌不仅具有体育健身和民间劳动的特点,还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灵活的舞步,充满了地域文化特色,曾亮相央视,并远赴韩国表演。

罗城麒麟灯的故事源于七仙女与董永的神话传说,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每逢佳节或 *** ,当地群众都会通过舞动麒麟灯来庆祝,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孝义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孝义而得名,是山西最早的皮影戏。孝义皮影戏由皮影艺术的雕刻、绘画而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古朴绚丽、多姿多彩,是蕴藏在山西民间文化中的一朵艺术之花。

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

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三、什么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根据《中华人民 ***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历史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 *** 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3、全 *** 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之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而在这39项非遗里,江苏本土出产以及与江苏有关的文化瑰宝占了8项,数量上居全国之一!不看不知道,江苏味儿的世界级宝藏竟然有这么多!

4、昆曲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首批被 *** 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 作”。

5、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 *** 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古琴发展史上的众多流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发源于江苏。如扬州的广陵派、常熟的虞山派、南京的金陵派、南通的梅庵派、苏州的吴门派、镇江的梦溪琴馆和徐州的铜山琴馆。管平湖、梅曰强、刘少椿等 *** 也出生在江苏并长期在江苏活动,因此,江苏当之无愧的是古琴艺术的大省。其中常熟又被称为“古琴之乡”,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就曾在这里举行。

6、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汉族传统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2009年剪纸艺术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江苏剪纸自北向南主要分布于徐州、扬州、南京、常州金坛和南通一带,已有 *** 历史,其中尤以扬州剪纸和南京剪纸的历史跨度最长,影响更大。另外,徐州邳县的剪纸也是全国南方派秀丽多姿的 *** 风格之一。

7、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有趣的是,“中国端午节”的申遗是由“三省四地”联合打包——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其中,苏州端午节的习俗与其他地区纪念屈原不同的是,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并且习俗出现

四、孟姜女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1、《孟姜女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故事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流传广泛,遍及全国,以河北、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为最,故事内容深入人心。

2、河北省山海关是孟姜女故事流传的核心地区,早已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而且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众多,如 *** 长城、孟姜女庙、姜女坟、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等,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3、2006年山海关被国家文联、中 *** 协授予“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的称号,同时 *** 成立“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为《孟姜女故事传说》这 ***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山海关奠定了基础。

4、孟姜女的故事所传递的不畏强权,对爱情忠贞的精神,对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维系和谐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孟姜女对 *** 、爱情的向往,对丈夫的忠贞不渝,以及对暴君的反抗精神,对推进民族进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稳定家庭结构,保障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6、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民间流传了 *** 0余年,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足以证明人们群众的爱美、审美观点是积极向上的,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

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孟姜女传说

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扬州演艺文化是

1、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扬州演艺文化是扬剧。

2、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3、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 *** 国 *** 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6。

4、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花鼓戏音乐包括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跌怀调等曲调,风格健康淳朴、生动活泼;香火戏音乐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曲调,高亢粗犷,乡土气息浓郁;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包括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曲调,行腔优美,典雅细腻,娓娓动听。

5、扬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扬剧的伴奏轻俏流丽,既规范而又灵活,色彩鲜明,个 *** 独特,在一般剧种中较为少见。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之乡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非物质文化 中国 遗产 物质 城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