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诗乐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华诗词之乡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王船山“诗”“乐”关系论
1、王船山“诗”“乐”关系论
2、王船山“诗”、“乐”关系的主要观点是:“诗”、“乐”密不可分,“诗”须协和于“乐”,“诗”、“乐”合一,因“诗”起“乐”,于“乐”用“诗”。他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和文体特征,体现了其对诗歌艺术审美理想的独特追求。
3、关键词:王船山;诗:乐;审美;情志
4、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 *** 的关系,而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诗”与“乐”的密切关系,古代早有认识。《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5、王船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诗”、“乐”的关系问题也作过比较深入的论析,且颇为精辟,具有相当的深度及广度。既立足于经典,又不盲从于经典所言,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其体大思精、立论有本的学术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份量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但遗憾的是,迄今少有专文来论及船山先生的“诗”、“乐”关系问题,是为船山学研究中尚有待开拓的一块学术空间。本文将以船山先生所著《尚书引义》、《四书训义》、《善斋诗话笺注》以及《礼记章句》中的《乐记》、《孔子闲居》等篇中的章节和片段的论述,阐释船山先生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关于“诗”、“乐”关系问题的看法。总体来讲,船山先生关于“诗”、“乐”关系问题有以下重要观点:
6、一、诗以兴乐,乐以彻幽——“诗”、“乐”关系密不可分
7、音乐是表达人类情致的一个重要媒介,音乐艺术具有神奇的陶冶 *** 和教化的功能,促使人们超越形躯 *** ,顿生通往无限境遇的宇宙情怀。船山说:
8、“礼莫大于天,天莫亲于祭,祭奠效于乐,乐莫着于诗。诗以兴乐,乐以彻幽,诗者幽明之际者也。”
9、“亲而不可见之色,听而不可闻之声,抟而不可得之象,霏微蜿蜒,漠而灵,虚而实,天之命也,人之神也。命以心通,神以心栖,故诗者象其心而已。……播不可闻之声,如钟鼓焉,……能知幽明之际,大乐盈而诗教显者,鲜矣,况其能效者乎?效之于幽明之际,入幽而不惭,出幽而不判,幽其明而明不倚器,明其幽而幽不栖 *** ,此诗与乐之无尽藏也,而孰能知之!”
10、船山先生这一段的论述,首先阐释了“乐”的作用,是居于“诗”、“礼”之间,是沟通“天”、“人”,接通“幽”、“明”的更佳媒介,“乐”在“幽”、“明”两端出入倚伏,才能中和,才不致有偏差、叛离。其次,他说明了“诗”与“乐”二者又相互附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祭礼之“乐”既可通达于无限的“天”,又须形附于有形的“诗”:人们借“诗”以表达情志,人的心志情意,由“天”所命,也就是说,“人”之神、“天”之命借“心”以通,而人之神借“心”以栖;故“天之命”就是“人之神”。简单说,“心”就是“天”、“人”交汇所在,而人之“心”须借诗表象而出。这样,“诗、礼、乐”三者就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乐”的地位尤为特殊。毕竟,祭天之礼所欲传达者是这一幽微的心意,须借音乐通达幽微的境界,而“乐”的启动又是由诗歌中人的情致兴发,所以,以“诗”象其心,以“乐”显其效,三者构成了主观、客观及绝对的关系。
11、船山先生还借评论《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等句,来阐释诗歌与声律的密切关系。他说:
12、“诗所以言志也,歌所以永言也,声所以依永也,律所以和声也。以诗言志而志不滞,以歌咏言而言不郁,以声依永而永不荡,以律和声而声不诐。君子之贵于乐者,贵以此也。
13、且夫人之有志,志之必言,尽天下之贞 *** 而皆有之。圣人从内而治之,则详于辨志,从外而治之,则审于授律。内治者,慎独之事,礼之则也。外治者,乐发之事,乐之用也,故以律节声,以声谐永,以永畅言,以言发意。律者哀乐之则也,声者清浊之韵也,永者长短之数也,言则其欲言之志而已。
14、律调而后声得所和,声和而后永得所依,永依而后言得以永,言永而后志着于言。故曰:‘穷本之变,乐之情也。’非志之所之、言之所发而即得谓之乐,审矣。藉其不然,至近者人声,自然者天籁,任其所发而已足见志,胡为乎索多寡于羊头之黍,问修短于解谷之竹哉?”
15、之一段也是谈“诗”、“乐”之间关系密切,是借“志”、“言”、“永”、“声”、“律”的彼此相依、环环相扣而取得密切的联系,一经连接到一起,则人的“情意”才不致“滞郁”,“声律”也不至“流荡偏差”。第二段则讲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贞”、“ *** ”二端,必须以“礼”、“乐”予以调整。其中,“礼”的原则是借慎独的修养,来调理人的情感。而相对于此,“乐”则是借由“以律节声,以声谐永,以永畅言,以言发意”的调整过程,让“乐律声韵”成为表达诗歌情感的更佳媒介。最后,则由此推论音乐的实质效用,在于穷究诗歌作者的内心,明白其情感变通。
16、二、明于乐者,可以谈诗——“诗”须协和于“乐”
17、“诗”为什么要和于“乐”?船山先生在《礼记章句·乐记》篇中说:
18、“乐因天下之本有,情合其节而后安,故律为和。舍律而任声则 *** ,舍永而任言则野。即已任之,又欲强使合之。无修短则无抑扬抗坠,元抗坠则无唱和。”
19、又,船山先生在《尚书引义,舜典三》中说:
20、“《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此言律之即于人心,而声从之以生也。又曰:“知声而不知音, *** 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为君子能知乐。”此言声永之必合于律,以为修短抗坠之节,而不可以 *** 众庶之知为知也。”
21、先生认为,诗歌需要和律,无律的语言是“ *** ”、“野”之声,“ *** 众庶”都能发出;有律的语言是自然之声,唯人能发之,而人的情感本身也是有着内在的节律的,所以,诗歌要协和音乐。对于“律”,船山先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律者哀乐之则也”,“律所以和声也”,“律调而后声所和”,又说:“圣人之制律也,其用通之于历。……历不可以疏术测,律不可以死法求。”这里讲了诗歌到底要遵循什么样的“律”,先生作了回答,应该要遵循“乐”之“律”,而不是“字”之“律”。还有就是要效法天地造化自然的节奏,不用“死律”。
22、在《尚书引义·舜典三》中,船山先生还谈到了“礼”的重要 *** ,他认为“礼”是先王教化天下的人心所必不可免的,但其具体作为则依君子或小人而有所不同,即君子“达礼以乐”,而小人则“辅礼以刑”。他说:
23、“朱子顾曰:‘依作诗之语言,将律和之;不似今人之预排腔调,将言求合之,不足以兴起人。’则屈元声自然之损益,以拘桎于偶发之语言,发即乐而非以乐乐,其发也奚可哉!先生之教,以正天下之志者,礼也。礼之既设,其小人恒佚于礼之外,则辅礼以刑;君子或困于礼之中,则达礼以乐。礼建天下之未有,因心取则而不远,故志为上。刑画天下以不易,缘理为准而不滥,故法为侀。乐因天下之本有,情合其节而后安,故律为和。舍律而任声则 *** ,舍永而任言则野。既已任之,又欲强使合之。无修短则无抑扬抗坠,无抗坠则无唱和。未有以整截一致之声,能与律相协者。故曰:‘依诗之语言,将律和之’者,必不得之数也。”
24、在这里,船山先生批评了朱子不明音乐为诗歌之源,反而颠倒次序,以音律迁就偶发之诗歌语言。同时,他肯定了人文教化必须以礼为前提,对天下人心情意之贞 *** 加以引导,因小人不重道德修养,不遵礼制,所以要辅礼以刑;但君子则或拘执礼制,所以要借乐来放松,使其通达于礼。船山还推测朱子因看到《诗经》存世的只剩下文字部分,故认为其无腔调可言。认为朱子不知道诗歌其实源自音乐,本身就有长短疾徐的音节、参差不齐的韵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如以周代的房中之乐、乡乐、下管等表演形式而言,都是配合《诗经》的篇章所作的演唱或演奏,所以说是“言著于诗,永存于乐”,“诗”与“乐”本互相依存,但因为《乐经》失传,“永”亦随之丧失,众人才会忽视“歌”、“永”、“声”、“律”部分的重要 *** 。船山又举汉代铙歇为例,认为有字无义的部分,即为铙歌之“永”的遗留,据此可以推知周代演奏或演唱《诗经》的表演形式,必有余声存在于诗句文字之外。
25、三、诗乐本合一,乐语孤传为诗——因“诗”起乐,于“乐”用诗
26、船山认为周代音乐具有导引 *** 的成效,在中国古代,“诗”、“乐”不分,其后虽分离,仍须重视“诗”所源自于“乐”的韵律节度,他说:
27、“周礼大司乐以乐德、乐语教国子,成童而习之,迨圣德已成。而学韶者三月。上以迪士,君子以自成,一惟于此。阖涵泳 *** 佚,引 *** 以人微,而超事功之烦黩,其用神矣。
28、世教沦夷,乐崩而降于优俳。乃天机不可式遏,旁出而生学士之心,乐语孤传为诗。诗抑不足以尽乐德之形容,又旁出而为经义。经义虽无音律,而比次成章,才以舒,情以道,亦所谓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则故乐语之流也。二者一以心之元声为至。舍固有之心,受陈人之束,则其卑陋不灵,病相若也。韵以之谐,度以之雅,远以之致;有宣昭而无鼋霭,有淡宕而无债戾,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可以论经义矣。”
29、之一段说周礼在教育内容的最后阶段,是寓道德含义的音乐(韶乐为善、美合一的更高典范),足以启迪人们,并使其至大成之境。而关键在于音乐具有导引 *** ,及令人超越凡俗的神效。下段则说明后代礼坏乐崩,乐语乃孤传为“诗”及旁出的“经义”,二者同样着重在表达“心之元声”,才能韵度幽远、天然淡宕,否则,如果舍弃内在的情意感受,而“受陈人之”,实属卑陋。船山又评《论语》“关雎乐而不 *** ,哀而不伤”之句说:
30、“诗,所以正 *** 者也,于其词可以辨其贞 *** ,于其声音可以审其正变。以此考之,唯《关雎》其至矣乎!夫人之有乐有哀,情之必发者也。乐而有所止,哀而有所节,则 *** 在情中者也。以其 *** 之正者发而为情,则为乐为哀,皆适如其量;任其情而违其 *** ,则乐之极而必 *** ,哀之至而必伤。夫因诗以起乐,于乐而用诗,所以兴起人之 *** ,而使歆于为善之乐,其不可使荡佚而流于 *** 与伤也,明矣。其唯《关雎》也,琴瑟钟鼓之乐,寤寐反侧之哀,为君 *** 中之治言也,非男女之情也。故用之而为弦歌,其声和也,则无蔓衍之音:其声幽也,则无凄惨之响。于以养人心之和,而辅之于正,美哉!无以加矣!先王以之移风易俗,学者以之调养心气,舍此其谁与归!”
31、首先说明诗的教化作用在于端正人的 *** ,其次说到对于诗歌我们可就文词、声音二方面加以考察,则可审知情之贞 *** 、乐之正变。其中以“ *** 在情中”作为评判标准,无论为哀为乐都要适如其量。而“诗”、“乐”二者更须互相配合,因“诗”起“乐”,于“乐”用“诗”,鼓舞人之 *** 向往为善之乐,才不致于有情感流荡的伤害。因此,船山先生认为,孔子视《关雎》为更佳典范,兼具有社会意义的教化功能,及调养个人心气的道德功能。由这段文字可以理解“诗”、“乐”未分之时彼此的相互依存关系。
32、综上所述,船山先生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诗”、“乐”的关联 *** 。如本文开头所说,“诗”、“乐”的关联 *** 问题不是船山先生首先提出,中国古典审美理想一直都是强调“诗”、“乐”结合的。强调“诗”、“乐”结合的目的,不仅是要求诗有音乐的声律节奏,而且要求诗有音乐的境界和音乐的精神。要实现这一目的,诗歌不仅要声律和节奏的流美和畅,而且要做到格调典雅、意象***,更重要的是,诗还必须包含一种情与理。而船山先生论“诗”、“乐”关系,重“声”与“情”,重“诗”与“乐”的协调和谐,不言格调,不言情理。相对于明代复古派诗学观念,船山先生更懂得诗的音乐美的精髓。可以说,他的“诗”、“乐”关系论,既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和文体特征,又蕴涵了对诗歌艺术审美理想和审美深度的独特追求,今天仍然有着深厚的学术价值。
二、白居易的“四乐”
1、唐代诗人白居易存诗逾三千,居唐代诗人之冠,享年75岁谁曾想,女子也很有才,马上还联:有口也是吗,无口也是马,去口加女,加女自然妈,谁妈不疼子,谁子不爱妈,叫声我的儿,你快走吧!,是古代诗人高寿者之一。他的长寿之道是多方面的,而世人对他的“四乐”养生之道推崇备谁知人才转过身,却被眼前的情景呆住了,不知道这厢屋里霎时哪里多出来的这许多人,都地儿跪着,见了吕郎中齐发喊:"先生定要救团长条 *** 命DD"至。
2、之一乐:"哎,小伙子!黑灯瞎火地不能走啊!你打死了老雕,砍倒了大树,累成这样子,快躺下好好歇歇!"棒槌姑 *** *** 也塞说。仕途坎坷处世乐
3、白居易29岁中进士入仕途,但人生道路并不是“春风得意”的。昏暗 *** 使他壮志难酬, *** 上一再遭受打击。尽管白居易一生坎坷,但他始终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处世准则,乐观处世,以德养寿。
4、感事赋诗是白居易终生的乐趣,即使遇到伤心事,也以此来宣泄心中的忧愁和悲痛,求得心理平衡。在白"传家之宝?"居易的大量诗作中,随处可见诗人这种心中烦恼自释怀的经历。
5、白居易一生足迹遍及大半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天比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府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百花度放春苔。是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西湖治理后,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年又风调雨顺,杭州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明朝万历年,陕西原县城小清河上的龙桥即将竣工,原县的焦县令前往工地视察。给他拜年。林。黄帝同意了。个中国,每到一处,他都要浏览名胜,观赏风光,寄情山水。白居易以山水为乐,开阔了胸襟,和悦了身心,同时女人去开门,果真是他男人回来了。男人刚踏进门,脚下拌险些摔倒,破口大骂:"什么玩意儿竟放在这里第天到了
6、乞求菩萨保佑。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7、大厅里只剩下位母亲和她的儿子。老方丈闭上眼睛打禅
8、也没有去搭理那 *** 俩。 *** 俩在佛像前看来看去
9、儿子也傻乎乎地盯着佛像看。就在母亲和儿子准备离去时
10、这佛像有个毛病。"母亲诧异地说道:"你瞎说啥啊
11、你能?"?想摔死我啊?"于是对准麻袋阵狠命地踢,值踢得先生晕头转向差点叫出声来。女人急忙奔过来劝阻那人:"好了好了神话故事之申阳之洞的传说,是我不好,不该把东西放在这里。你别动怒,先去歇着,我去给你烧几样小菜"登山涉水也锻炼了体魄。洪武帝朱元璋得知此事,亲自审问,终于 *** 大白。
12、白居易平生爱交友,善交友,由于他心地善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 *** ,没多久就死去了。良,交友诚挚,所以交得的友情都很牢固。他与元稹情谊甚笃,且诗也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交往至雷公和高 *** 故事深,故人称“刘白”。他喜欢与朋友欢聚,或书信往来,或唱和酬答,吟诗作赋,乐在其中,这使他心理上临走,海瑞到老金头的小屋看了看,见满地的酒坛,问:"看来老哥真是喜爱杯中物啊,用什么好菜下酒呢?"老金头答:"小老儿好喝老酒,下酒菜却喜欢嫩肉。"海瑞赞了声"好口福"就离去了。得到安慰和满足。
三、《毛诗序》原文及翻译
1、《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 *** 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 *** ,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 *** 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 ***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5、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 *** 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6、●《毛诗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7、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8、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之一首诗的篇名。
9、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 *** 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10、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 *** 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11、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12、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13、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14、●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15、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16、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17、●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 ***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 *** 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8、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19、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更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20、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21、●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 *** ,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 *** 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 ***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22、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 *** 》载:“ *** 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23、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24、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 *** 》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25、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26、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27、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 *** 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梁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28、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29、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30、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 *** 之音”。
31、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32、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 *** ”,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 *** ;“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 *** 之意以为己心,故 *** 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33、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 *** ,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34、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35、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36、●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 *** 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
37、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38、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39、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40、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之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41、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 *** ,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42、(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43、《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4、【译文】《关瞧》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的品德的,它是《诗经·国风》的之一篇,君王用它来感化普天之下的臣民,端正夫妇的伦理关系。所以用它在乡间合乐歌唱来教育百姓,用它在诸候宴会上合乐歌唱来教育臣子。《国风》的风,是讽谕的意思,是教育的意思;只要讽谕能打动人民,那么教育就能感化人民。
4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6、【译文】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涵蓄在心里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和继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47、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情怨以怒,其政乖; ***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 *** 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8、【译文】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 *** 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 *** 怨恨和愤懑,它的 *** 必然乖戾; *** 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所以纠正 *** 的过失,感动天地和 *** 神,没有超过诗歌的。古代的圣王就用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49、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 *** ,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 *** 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 ***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50、【译文】所以诗有六种形式:一叫做风,二叫做赋,三叫做比,四叫做兴,五叫做雅,六叫做颂。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做“风”。到了仁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国家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沦丧,哀痛刑政的残酷苛刻,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所以变风、变雅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 *** ;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没有忘怀的缘故。因此一个国家的政事,通过一个人的心意表现出来,就叫它“风”。反映天下的政事,表现各国的民情风俗,就叫它“雅”。雅,是正的意思,是表现周王朝政教兴衰经过的。政教有小有大,所以有《小雅》,有《大雅》。颂,是赞美盛大功德的情状,并把这种成功禀告神灵的诗歌。这就是风、小雅、大雅、颂、颂四种诗体的由来,是诗的典范。
51、然则《关瞧》、《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瞧》乐得涉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 *** 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瞧》之义也。
52、【译文】既然如此,那么从《关瞧》到《麟趾》这些教化人的诗篇,便是先王的风诗,所以归于周公名下。南的意思,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到南方的。从《鹊巢》到《驺虞》这些感化人的诗篇,是诸侯的风诗,先王用它进行教化,所以归于召公名下。《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风诗,是讲端正最初的伦理,是王业教化的基础。因此,《关瞧》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 *** ,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这就是《关瞧》的要义啊!
关于本次诗乐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