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进士之乡家训?陕西省韩城市韩城职专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陕西韩城进士之乡家训,陕西省韩城市韩城职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韩城矿务局历史
  2. 古代历史中有哪些有着良好家训的事例
  3. 什么是家训您能把您家的家训分享一下吗

一、韩城矿务局历史

1.有人知道陕煤韩城矿务局怎么样

这是资料,先看看吧

韩城矿务局位于陕西渭北煤田东北部的韩城市境内,原隶属国家煤炭工业部,98年8月下放陕西省管理,是全国520户重点企业之一,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多种经营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全局下辖有厂、矿等单位,共有职工1.4261万人,年设计能力570万吨,核定生产能力502万吨。有两座年设计入洗能力分别为120万吨和150万吨的矿井洗煤厂。

韩城矿务局位于陕西渭北煤田东北部的韩城市境内,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大型煤炭企业。先后荣获“陕西省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陕西省十大经济明星企业”、“陕西十佳诚信经营示范单位”、“全国诚信经营示范企业”、“中国质量信誉AA *** 企业”等荣誉称号。原隶属于煤炭工业部,1998年下放陕西省***管理,2004年2月划归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管理。

矿务局下辖16个二级矿、厂,共有职工16132人,其中:有3个大中型煤矿,年设计能力570万吨,核定能力451万吨;有一个设计能力为120万吨的选煤厂;一个设计能力为150万吨的高炉喷吹选煤厂;一个2*1.2万KV的煤矸石发电厂。目前,矿区基本形成煤炭生产、煤矿设备制造、发电等支柱产业,以及建筑安装、矿井建设、注浆勘探、机电修造等辅助产业。全局资产总额24.1亿元,固定资产22.7亿元。金融资信为AA *** 。

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陕西省韩城市。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 *** ***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3.5℃以上,极端更高气温42.6℃,更低气温-14.8℃。

铁路:西(安)侯(马)铁路通达 *** ,韩京列车直达首都,京昆公路穿腹而过,旅游专线顺畅自然。

公路:韩城市境内的国道为108国道,境内全长67.8公里。

公司主要发起人----韩城矿务局,原隶属于国家煤炭部.

1999年12月15日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经陕西省***批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设立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被省***确定为60家优势企业和100家重点改制企业之一,被国家经贸委列入全国520户重点企业。

公司成立后,将积极申请上市工作。上市募集的资金,初步设想的投资方向为:一是收购年产150万吨的桑树坪煤矿;二是收购高岭土厂;三是投资建设煤基塑料项目;四是到陕北榆神矿区投资建设一座年产200万吨的露天煤矿。逐步使企业扩大规模,加快煤炭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步伐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在5-10年内,使公司成为销售收入达到20个亿,实现利润2亿的大型煤炭生产和深加工的高科技企业。

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是经陕西省***批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设立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矿井、洗煤厂、焦化厂设备先进,处于国内90年代先进水平。

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炭的采掘、洗选、焦化、销售及煤研石发电。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180万吨、洗精煤80万吨、焦炭10万吨。

井下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洗煤厂洗选加工设备目前属国内一流,生产工艺,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全部实现电脑控制.

公司现在的主导产品为电煤、冶金配焦精煤、焦炭。其中电煤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供应坑口电厂----韩城电厂,以及省内外的其他发电厂。

冶金配焦精煤是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经过 *** O9000质量认证,属冶金必需的配焦用煤,国内储量有限,为稀有煤种。产品主要供应武钢、马钢、湘钢、链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部分出口日本、南韩。

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

陕西省所辖的副地级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

韩城历史悠久,境内文化自然遗存丰富多样,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史圣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西周初,周武王封子于此,称韩国,春秋战国之交,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康于此,称梁国,战国时,秦设夏阳县。

隋开皇 *** (598)置韩城县。1984年元月改为韩城市,1985年列为陕西省对外 *** 城市,2006年成为陕西唯一一座以县级城市身份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韩城还是全国规模更大的花椒生产基地,有“大红袍花椒之乡”的美誉。

2012年5月25日,陕西省委、省*** *** 《关于在韩城市开展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的意见》,明确将韩城市升格为副市厅级行政建制,在不改变现行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财税体制实现完全省直管,同时拥有与设区市等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陕西省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1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

地处北纬35°18′50″-35°52′08″,东经110°7′19″-110°37′24″。南北最长处50.2公里,东西最宽处42.5公里。

边界总长168公里。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0.79%,耕地42万亩,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全市辖两个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10个镇(龙亭、芝阳、芝川、嵬东、板桥、西庄、昝村、龙门、桑树坪、王峰)。33个居委会、276个村民 *** 会、12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411户,户籍总人口3 *** 821人,其中农业人口193754人,城镇人口199067人。

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 *** 批准为对外 *** 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乡镇机构 *** 合并变更为10镇[龙亭、芝川、{芝阳、乔子玄}、{西庄、盘龙}昝村、龙门、{桑树坪、独泉}王峰、卫东、{板桥、薛峰}]2个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

2010年度全市GDP.总量14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万元,突破5000美元大关。区域财政收入突破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8亿元。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8个,总产值达到330亿元。编辑本段历史文化历史沿革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

周襄王十一年(前 *** 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

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 *** 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

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战国时,周贞定王二 *** (前441年),少梁城属魏。

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

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 *** 七千,取少梁。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

夏阳属之。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

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

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 *** (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

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

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 6)复名韩城,隶同州。北宋,隶永兴路定 *** 冯翊郡。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履冰入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 *** )废州为县,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至今县城西北二十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址迁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关道。

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

辛亥 *** 后,属陕西省关中道, *** 十七年(1 *** 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 *** 二 *** (1939),属第八行政 *** 区。

中华人民 *** 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

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属渭南分区。

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县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

1961年8月,恢复原建置属,仍渭南专区,1972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韩城仍为辖之。1983年10月 *** 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县为市,仍属渭南地区。

1985年2月 *** 批准为 *** 城。

我们离开了壶口,在宜川吃了午饭,随即赶往韩城。

从宜川通往韩城要翻越两座山,但是路很好走,穿越了很长的一条峡谷,两边景色非常美,这里以及是陕西的渭南地区,空气湿润,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与陕北的黄土高原形成鲜明对比。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宜川县接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万荣县相望,南连渭南地区的合阳县。

韩城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地面地下文物丰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1986年被 *** 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素有文史之乡之称。

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两千多年来,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

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韩城现有新旧石器及历代古遗址31处,韩城古建筑独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

迄今保留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140多处,古遗址27处,尤其元代建筑多达20处,为陕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乡,格局独特,内涵丰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

*** 家村最为典型,堪称“民居瑰宝”。韩城南10公里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此外,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布局合理,装修考究,独具特色,是我国传统民居精华之一,素有“小北京”之称。站在 *** 家村村口的山头上鸟瞰, *** 家村仿佛是一艘船,东南为船头,西北为船尾,文星阁是桅杆,村南石垒是船舷,舷 *** 水汤汤,村北通向北崖顶的蜿蜒小道是缆,崖边那座实心的砖塔是碇,一旦船解缆扬帆启航,前程不可***。

元志顺二年(公元1331年), *** 姓始祖 *** 恕轩,由陕西朝邑县逃荒至此,见村北土崖巍巍,村南泌水潺潺,认定此处是块能助他兴旺发达之 *** ,于是便在此落脚开荒种田谋生,并在这里娶妻养子,繁衍生息。 *** 恕轩所生四个儿子,种田之外,开始兼营商业。

历经33年的艰苦创业,至长孙 *** 真于明永乐十年(1414)中举,“ *** 家湾”终定名为“ *** 家村”。这个更高的楼是“看家楼”。

这是文星阁。文星阁的塔身颇像《 *** 演义》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中之镇妖宝塔。

登梯而上,仿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一层门额题“文星阁”三字,门外也悬挂一副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

阁内供奉着圣人孔子以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

五层供奉文昌帝的牌位。顶层供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

这是节孝碑的侧面。带有幽怨之美的节孝碑。

明朝的建筑具有简洁流畅的风格。我们的参观从这个小院开始,这里有村史介绍。

最早发现这个古村的是一个日本学者,他欣喜过望,饮酒过度,客死韩城。这是纪念他的碑文和 *** 家村的标志。

这是村中的石板路。院门的门槛由两条长凳组成,卸下来可以作凳子用。

每家都有高大的门楼和长方形的院子。这是 *** 族祠堂。

祠堂门口的柱子上有这样像斗一样的装饰, *** 家有一人中进士的话就在一根柱子上装饰一只斗,如果有人中举人的话,就在两个柱子上各装饰一只斗。“才高八斗”是从这里来的?当年的 *** 家村人以科举为荣,读书成风。

该村明、清两代举人、进士5人,秀才44人。几乎多半家户取得功名,远近闻名。

这里的人无不带着无限的神往对每个人讲那“钦点翰林”及讲慈禧御赐“福”字的至高荣耀。 *** 家村的四合院与北京、河北、山西的都不同。

四合院房屋结构大多为砖木结构,青砖墙,灰瓦顶。在建筑装饰上,木、石、砖三雕俱全。

这个门口作为柱础石的石雕,看不出像狮子还是蟾蜍。从侧面看有些像蟾蜍,也有些像狗。

班驳的高墙和孤零零的栓马桩。“狴犴衔环”上马石。

每家门口栓马桩上的石雕各有特色。院子里的厢房很高大。

高宅大院的门楼。这个上马石与上一个有点不同,你能看出来吗?刻有浮雕的影壁。

当年的分银院门楣题字为"庆有余"。垂花门楼。

陕西韩城进士之乡家训?陕西省韩城市韩城职专-第1张图片-

见到一处外墙砖雕“福”字。上书“慈禧赐福”。

相传是慈禧太后所赐,形似两只仙鹤,一只抬头,一只低头。一般人家的院墙是没有窗户的,这家院墙开了窗户不是为了抛绣球,而是为了看社戏。

浮镂砖雕墀头戏纹柱础石。造型生动的栓马桩。

三羊开泰础石。村里更高的建筑:看家楼。

每家门口的门楣题字各不相同,这是“积善堂”,表明各家主人的价值观。在每家的院内墙上还有门庭家训,这是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浓缩,而 *** 家村的门庭家训铺属一绝,像这样的家训非常多:弟忠厚择邻居,存心要公平孝。

行事要谨慎谦,恭节俭择交友。这是在文星阁门口的石狮子。

笑逐言开的石狮子。节孝碑是一座二丈多高的碑楼,青石的基座,楼顶为悬山两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沟、五脊六兽。

脊为透雕,横脊中部有一尊一公尺高的两层圆雕小阁楼,檐下为仿木砖雕。横额四字:“巾帼芳型。

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并且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称为煤田。

统一规划和开发的煤田或其一部分称为矿区。

煤田范围很大,面积可达数百到数千平方千米,储量从数亿吨到数百上千亿吨。

往往将一个大煤田划归几个矿区来开发。

如:将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划分为铜川矿务局(又分为铜川矿区和焦平矿区)、蒲白矿务局、澄合矿务局、韩城矿务局。

比较小的煤田也可以作为一个矿区来开发。

也有一个大矿区开发几个小煤田的情况。

个人觉得煤田是一个地质概念,矿区是一个行政概念。

澄合矿物局是国有煤炭企业,原隶属煤炭工业部,一九九八年八月到陕西省管理。

澄合矿区地处陕西省澄城、合阳县境内,位于渭北煤田东部,区内煤炭开采悠久,至尽已有600余年历史,矿区东部长67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约1718平方公里。西自洛河,北与蒲白矿区为邻;东部濒临黄河,同韩城矿区相邻;北部以黄龙山南麓为深部边界,南部的煤层及风化带为自然边界。

矿区煤炭总地质出量为85.8亿吨,其中详查18.6亿吨,精查3.8亿吨。煤种主要有瘦煤和贫煤,煤炭的工业用途主要供动力用煤。

矿区交通较为方便,果铁西(安)候(马)线经过矿区东部;西(安)延(安)线沿洛河而上,经过矿区西部边界;矿区有两条运煤专线,连接各生产矿井,108国道、西韩公路、渭黄公路皆穿过矿区,形成公路网,矿物局所属矿、长等均有矿区公路相连。。

二、古代历史中有哪些有着良好家训的事例

1、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2、译文:当人母亲不担心她不慈祥,担心的是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他们。对于母辈,司马光认为: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教,只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 *** 孤行,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做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身入囹圄,身首异地,成为社会上的渣滓和罪人。

3、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范》确实重要且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事练达”之人。

1、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2、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3、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之一要务。这摒弃了“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后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

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2、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 *** 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更大的孝道。

3、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 *** 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1、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2、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3、《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 *** ,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2、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 *** ,即使不磨 *** 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 *** ,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欧阳修4岁时 *** 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三、什么是家训您能把您家的家训分享一下吗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 *** ,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 *** 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 *** 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 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 *** ,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 ***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 *** 、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 *** 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唐太宗李世民(598- *** 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 *** 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欧阳修(1007-1072),北宋 *** 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4岁时 *** 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 *** ,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 *** 接待,为官刚正。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 *** 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的 *** 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 *** 。朱柏庐侍奉 *** ,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 *** 之大成。

李毓秀(1 *** 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凡是人皆须爱”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 *** 规》。《 *** 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 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1、榜样 ***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 *** 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样 *** ”。

2、社会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

3、传承 *** :“世代相传”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 *** 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

1、吸纳 *** :表现为: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并没有因为西方思想的传入而摒弃传统文化;二是对西方科学的吸纳,教育上都没有拘泥于中国传统学问,而是走出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

2、创造 *** :新时代家风的创造 *** 主要表现为“红色家风”的诞生和发展。

红色家风:是老一辈 *** *** 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 *** 人在长期 *** 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 *** *** 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是中国 *** 人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创新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新时代家风创新 *** 的来源。在中国 *** 领导下,走 *** 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家庭培养的不仅仅是继承者,更是 *** 事业的建设者和 *** 人

欢迎来到萃辰天心书院365家庭共修之经典诵读栏目,我是雷磊老师。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的家书家训传统。

中国古人,自身有成就后,就会想着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子孙后代,让后人少走弯路,所以就有了家训、家书的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当然也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朱子治家格言》。

在古时候,一个人一生需要有四种教育。

一是家庭教育,是扎根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孩子一生德行、人格、习惯、价值观、正知 *** 养成的重要阶段,这段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谚语所谓:“三岁看少,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教育如果缺失,将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更大的损失, *** 著名高僧印光 *** 曾说:“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确实是一语中的。古人讲:教子婴孩,教妇初来。体现了古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慎于始。说起从开始教导孩子,其实从母亲 *** 时已经开始了,称之为“胎教”。《颜氏家训》里记载:“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宫别居,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古代圣王有胎教的 *** :在王后怀子三月的时候,就出宫住在别的地方,眼睛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朵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有的声音滋味都按礼节来提供的。

二是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培养一个人智慧能力学问的教育。

三是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张,是一个人历事炼心、造福社会、修齐治平的教育。

四是 *** 教育,是回归本 *** 、认识因果的教育,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 *** 。有了这四种教育,才能成就一个完善的人生。

我们现在的教育,重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我们学习了国学文化,了解到了古代的四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 ***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朱子家训》,经典教导我们要学贵力行,我们要把古圣先贤家道家教的智慧继承下来,以让我们自身受益,国家民族受益,后代子孙受益。

今天的经典诵读就到这里,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我们明天见!

《天心365》家庭国学共修是萃辰天心书院每天推出的内容,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

没有什么家训,只记得我爷爷常说: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6几年,我爷爷是公社干部, *** 期间没有整过任何人。

我爹说:是泥鳅就不要怕泥巴糊眼睛。90年代打击森林盗伐,抓计划生育工作,免不了得罪人或者遭人威胁,前年和老爷子聊天说到这段,老爷子这样说。

关于陕西韩城进士之乡家训和陕西省韩城市韩城职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韩城 韩城市 陕西省 职专 家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