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龙湾什么之乡的问题,以及和龙湾风景区在哪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龙湾区的历史变迁
龙湾位于瓯江下游,东海之滨,自古是温州地区的鱼米之乡。龙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 *** 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上河滨村(现永胜村)“龙冈山遗址”出土的 *** 遗物,说明瓯越人祖先已在这里生活、生产,并开创悠久的历史文化。
龙湾之名,缘于明代龙湾先贤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
其文如下:“温之龙自栝西驶,至海而尽,为永嘉场。其支分于北为郡城,分于南为瑞安,永嘉场虽僻在海隅,实 *** 之干也。北为瓯江,南为飞云江,两江夹龙东汇于海,而岛屿环列,来龙叠嶂,从而南降,势恶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故温之显士巨室多产兹土。先是,居者狃于南向。愚谓右山左海,上压下空,虽稍近内水,非正局也。余既倡筑堡之议,乃宅中向东,坐山面海,天马在南,黄石在北,大海带环,内河四绕,虽蕞尔之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把永嘉场地理形势作了很好的概括。古代勘舆家认为:“温之龙(山势为龙),自括(括州,今丽水)西驶(来),至海而尽,为永嘉场。……来龙叠嶂(形容山似来龙,此指括苍山连峰叠嶂,山势险峻),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县一二三四都设在永嘉场)之间,又适当海之弓(弯曲处,勘舆家强调地气,特别是阳气。这里是说,兴旺的地气至永嘉场铺散开来,而 *** 于二都、三都之间,同时正当海的弯曲处,即在四都,不易散失。这是带有唯心主义的说法)。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据此可知,龙湾之名,是由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般的海湾”。后来,在永嘉场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个叫“龙湾”的乡村,因其地处于瓯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瓯江170米,“适当海之弓”故称为龙湾,是旧时永嘉场海运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时期,永新、水心两管理区合并为龙湾人民公社,与状元人民公社于1982年4月同时划入温州市近郊区管辖。1984年12月,经省人民 *** 批准,划市近郊区的蒲州乡、状元乡、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两村,建立龙湾区。而这个区名即来自辖区内的龙湾乡,这是“龙湾”之一次作为区名出现,象征龙湾的发展像巨龙一样腾飞。
海禁内迁,永嘉场“荒芜”廿余载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 *** 根据《 *** 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将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入龙湾区。龙湾区人民 *** 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境,原永强片占了较大的面积。永强之名是由永嘉场延续而来,永嘉场又因永嘉盐场而名闻全国。永嘉场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县设立盐场(产盐地点设在永强境内),是当时全国十大盐场之一,人们把永强盐场一带地方称为永嘉场,因“场”和“强”在温州方言中属同音,故后来人们也习惯把永嘉场称为永强。那么,永嘉场包括哪些地方,其区域又有什么变迁呢?永嘉场在明清时属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梅头(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归瑞安县管辖,《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清代的梅头曾属于永嘉县华盖乡一都, *** 6年(1917)属永强区,至 *** 二十年(1931)属瑞安县之一区。灵昆岛曾属于当时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 *** 元年(1912)玉环厅改为县,灵昆岛于 *** 1936年划归永嘉县永强区(当时称第二区)管辖。
古时候,盐业属于 *** 掌控的经济行业。长期以来,永嘉场盐业的繁荣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永嘉场因此成为明代温州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永嘉场几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曾出现长达二十多年田地荒芜、人去楼空的时期。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什么,使永嘉场遭遇“荒芜时期”?
清顺治 *** (1661),清廷为孤立郑成功活动,下“迁海界令”,从山东省到广东省,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温州沿海居民 *** 内迁,“乐清移治大荆,内徙三十里,弃玉环等岛屿,永嘉弃茅竹岭以东永嘉场地,瑞安离海五里为界,平阳内迁十里……”永嘉场居民内迁,致使“盐场弃之无存,盐民不能生产食盐,价昂数倍”。直至22年后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克爽率部属降清。十月,清廷开了海禁,诏沿海迁民回归故里。随着居民的陆续迁回,永嘉场又开始繁盛起来。
从茅竹岭西望,有一片美丽的水乡
蒲州和状元在清代都是膺符乡,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状元则是五都部分和六都。 *** 时期,蒲州、岠江、状元、祥庄四乡属永嘉县三区,后属梧埏区管辖。
1956年3月,岠江乡并入蒲州乡,元庄乡并入状元乡。1956年10月,经 *** 批示,将永嘉县梧埏区的状元、蒲州两乡划归温州近郊区管辖。1958年12月改称蒲州、状元管理区。1961年公社化时,两管理区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归梧埏区。龙湾、瑶溪在清代是华盖乡的五都和膺符乡六都中的部分。1945年调整为金岙、新河、环溪三乡,均归永嘉县二区即永强区管辖,1948年三乡合并为水心乡。
自古以来,状元、蒲州是永强一带百姓到温州城区的必经之路。特别是位于状元与龙湾之间的茅竹岭,成为这条通道的咽喉之地。由于山岭的阻隔,人们翻越茅竹岭,然后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温州城区,乃至更远的地方。状元、蒲州一带水网密布、阡陌纵横,具有江南水乡的风貌。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油菜花开满田野,一望无际。到了初夏,状元一带的大罗山山坡上,杨梅挂满枝头;秋高气爽时,温瑞塘河两岸的瓯柑林,结出金黄的“柑儿”(瓯柑),塘河里,人们忙着采摘菱角……
海城原名梅头。在明代虽然抗倭的军事联系同永嘉场的华盖乡互相配合,但建置归属,从《弘治温州府志》和《万历温州府志》上记载,都是属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清代的梅头,从《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上记载,都是属于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部分。直至 *** 6年(1917)及以后仍属永强区,至 *** 二十年(1931),才正式属瑞安县的之一区,分为前岗乡、后岗乡、埭头乡三个乡。 *** 廿四年(1935)三乡同海安所乡合并称海岗乡; *** 三十二年(1943)从海岗乡中分出单独成立埭岗乡; *** 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乡合并为海岗乡至建国前夕。
1949年8月,从海岗乡中析置梅头乡9个村;1950年8月从梅头乡中析出埭头、东岙两村。另从海安乡析出陈岙、西岙、后垟三村,埭头村分为前岸、后岸两村共6村组成埭头乡。1956年2月梅头乡、埭头乡同场桥等合并为场桥大乡,同年夏复析置梅头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称梅头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制称梅头乡;1986年称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2001年8月龙湾区扩区,改名为海城街道。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 *** ,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埠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 *** 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 *** 。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 *** 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 *** 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之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 *** 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 *** 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 *** 在永嘉县城区 *** *** 农村建立县 *** ,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 *** 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 *** 。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 *** 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 *** 、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 *** ,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埠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 *** 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 *** 。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 *** 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 *** 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之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 *** 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 *** 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 *** 在永嘉县城区 *** *** 农村建立县 *** ,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 *** 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 *** 。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 *** 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 *** 、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2、梧埏区、乡建制:南田、蒲州、罗北、茶山、白象、慈湖、状元、元庄、三垟等九个乡和一个县属梧埏镇,区驻地在梧埏镇;
3、三溪区、乡建制:塘下、郭溪、潘桥、雄溪、马桥、安下、南山、干屿、老竹、大岙等十个乡和一个县属瞿溪镇。区驻地在瞿溪镇;
4、藤桥区、乡建制:双岭、屿头、仰义、南雅、藤桥、支岙、竹桥、外垟、湖埠、岙底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藤桥乡;
5、西岸区、乡建制:陈岙、周岙、小源、古耸、包岙、黄坑、西岸、林垟、潘庄、泽雅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西岸乡。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间,按照上级指示,将部分小乡合并(瑞安县梅头乡保持原状)。永强区十五个乡合并为六个乡;梧埏区九个乡合并为五个乡;三溪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藤桥区十个乡合并为六个乡;西岸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
从“人民公社化”到“扩镇并乡”
为了促进农村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 *** 永嘉县委和县人委研究决定,于1956年10月23日,将部分乡进行调整。1956年10月间,经 *** 批示,将永嘉县的蒲州、状元二乡划归温州市管辖,当时温州市近郊区原有7个乡,合并为3个乡,划入2个乡,共有5个乡。
1958年8月,永嘉县管辖的江南片永强、梧埏、藤桥、三溪等四区均改为人民公社 *** 会。1961年10月又改为区公所,人民公社体制下放,管理区合并后的乡称为人民公社,村级称大队。这一年蒲州、状元两乡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又划回由梧埏区管辖;永强区公所下辖天河、海滨、白水、永中、龙湾、灵昆六个人民公社;瑞安县的梅头人民公社归塘下区公所管辖。
1982年4月,将梧埏区的状元公社,将永强区的龙湾公社划归温州市近郊区管辖,温州市近郊区下辖仰义、双屿、新桥、黎明、南郊、状元、龙湾七个公社。1982年,原瑞安县梅头公社驻地,由西一村 *** 到上涂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温州市公社改乡工作全面完成。除了永中、白水、灵昆,近郊区管辖的龙湾,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等四个公社改乡后范围不变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为镇),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个乡;海滨公社改建了永兴、沙蟾、宁城三个乡、近郊区管辖的状元公社复分为状元和蒲州两乡。1984年12月,龙湾区初建立,由温州市近郊区划入状元、蒲州、龙湾三个乡,由瓯海县永中镇划入黄山、黄石两个村,状元、蒲州两乡都改为建制镇;龙湾乡和黄山、黄石两村建立龙湾镇、瑶溪乡、龙水乡一镇两乡。瑶溪乡和龙水乡1987年9月亦先后改为建制镇。当时属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乡在1986年亦改为建制镇。归瓯海县管辖的永兴乡在1986年6月改为建制镇;沙蟾乡、白水乡、灵昆乡在1987年9月改为建制镇,沙蟾改名海滨镇,白水乡改名为永昌镇;三甲乡和七甲乡在 *** 8月改为建制镇,三甲乡改名天河镇,七甲乡改名沙城镇。
19 *** 年,开始施行撤区扩镇并乡。这一年非县级区全部撤销,如梧埏区、永强区、近郊区等非县级区机构撤销,分别由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原县后称区)等县级直管乡镇级。当时属瓯海区管辖的庄泉乡归并入天河镇,四甲乡归并入沙城镇;宁城乡归并入海滨镇。2001年1月,永兴镇、海滨镇、永昌镇三镇并入永中镇成为永中(大)镇。当时属瑞安市管辖的梅头镇在2000年8月归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 *** 根据《 *** 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1]84号)和《浙江省人民 *** 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浙政发[2001]51号)文件,发出《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划入龙湾区。原龙湾区蒲州镇蒲州、上蒲2个村划鹿城区管辖。龙湾区人民 *** 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原来的9.44万增加到29.77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即进行建置内部调整,将永中镇拆分为永中、海滨、永兴三个街道办事处。将龙湾镇及龙水镇朱宅村归并入瑶溪镇,将蒲州镇(扩区时划出蒲州上蒲两村归鹿城区管辖)改为蒲州街道办事处,将梅头办事处改称为海城街道办事处。这样全区共有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新龙湾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是温州的东大门,东临大海,通过温州半岛工程与洞头联成一片;北依瓯江,经温州大桥与乐清、永嘉相邻;西靠鹿城,与新的市 *** 所在地隔路相望。龙湾区交通便捷,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日益凸显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地位。龙湾依山傍海,河网纵横,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中国文蛤之乡”、“中国杨梅之乡”。龙湾人文资源丰富,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瑶溪,唐朝的国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迹,国家级文保单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龙湾。
龙湾区划调整后,资源整合和优势重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龙湾区作为温州市“工业强区”和城市副城区的重要地位已日益显现。全区现有温州民科基地、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等省级综合 *** 工业园区和区中心工业区、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基地、蓝田标准厂房基地、海城水暖洁具生产基地、沙城食品机械生产基地、天河民用电器生产基地等八大特色工业基地。特别是龙湾拥有丰富的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给龙湾区带来 *** 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向东拓展、瓯江口区域整体开发步伐日益加快,龙湾将成为温州大都市建设的主 *** 、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不久的将来,在温州大都市的东部,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成为东海之滨的一颗靓丽的明珠。
二、栖龙湾,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报告文学 赵元龙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人所说的“山”“水”其实是指一个极其简陋的“屋子”,因其主人品德高尚而声名远播。而栖龙湾却因其有“龙”有“仙”,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往。
栖龙湾景区位于李寨乡西南部,“李寨”的得名则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传说李世民曾为潞州别驾,无所事事时便骑马游逛。一次无意间来到泽州西南,发现这里是一块 *** ,便派人在此建房筑寨,名曰“李寨”。此时正是盛夏时分,他又来到沁河岸边,并住了一宿,后来,人们便将这个真龙天子住过的地方称之为“栖龙村”。
我的家乡距离栖龙村不足三公里,很小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讲过九女仙台的故事:沁河中一块很大的石头上面有一座庙,住着王母娘娘九位仙女,其中八女皆为娘娘亲生,另有一女是娘娘收养的干闺女。八位亲生女对干闺女毫没感情,总是用嫉恨的眼光看着她……
爷爷奶奶讲的还有“九仙女斩妖”、“小黑龙娶妻”等故事,我就是在听着这些神话故事长大的,也曾多次萌生过游览九女仙台的 *** ,后因神庙年久失修夷为 *** 而未能如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晋城市 *** 在杜河修建水电站蓄水筑坝成湖,加之近年来皇城相府景区和栖龙湾景区的相继开发,我才有缘一睹为快。
我去的那天正值炎炎盛夏,烈日当空,挥汗如注。幸亏有一股顺河而来的西风,给人的脸上带来一丝凉意。曾经大井、冶河、黄河沿线的坑坑洼洼的泥土山路已变成宽阔平坦的一级水泥路,靠山后坡垒起了结结实实的护塄,路沿边筑有城墙似的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石垛。沟壑间奇峰屹立,怪石嶙峋,一条宛如玉带似的小河沿着路岩下的深沟弯弯曲曲潺潺流过。山坡上、山坳里,树木遮荫蔽日,花儿争奇斗艳,各种小鸟儿尽情地飞来飞去,为呼朋引伴卖弄着清脆的嗓子;数不清的松鼠、野兔在奇形怪状的石头旮旯间、在高高低低的树丛间跳来跳去。一条条仅有一耙之宽的梯田,像麦桔秆编织的“草帽瓣”缠绕在高低不等的山丘半腰。一道道田塄由大小不等、奇形怪状的小石头垒砌,像老奶奶一针一线纳成的鞋底,整整齐齐,密不透缝,且拾掇得 *** 净净。这天造地设的无限风光像一幅幅 *** 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
车到栖龙村前停下来。抬头望去,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两个孤零零的院子挂在半山腰上。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古村落。背靠大山,面朝仙湖,像稳坐在一个半圈围藤椅上的老太太。
院子里住着张王两姓三户人家。近年来,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且买了房子,成家立业。留着几位老人守护着饱经沧桑的古宅,终日与山为邻,与水作伴,向来往游客诉说着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一
同许多地方一样,自从有了村庄,栖龙人就把命运寄望于“庙”,托福于“神”。于是就修庙塑像,祭祀祈福,企盼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栖龙村对面是一个矮矮的圆圆的像一只大乌龟似的小山,人们叫它“龟山”。龟山上有一座栖龙庙,近年来翻修一新。
我顺着村前小道,径直往龟山上走去。
栖龙庙大门朝东,门里两边各竖三块石碑。从模糊不清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栖龙庙始建于宋代,历代都有修缮。可以推断,栖龙村起始应该在宋代以前,至今有上 *** 历史了。
新翻修的大庙为一进院,中轴线上有舞楼、拜亭、后殿、配殿、厢房和看楼,主供奉神为龙王。大殿有壁画三面,画的是雷公电母、龙王龙宫的故事,极具古文化研究价值。
走出栖龙庙,一眼就看见传说中神秘兮兮的黑龙潭。黑龙潭位于庙门外台阶下靠右面的一个石崖下,潭周围着天然磐石,形似大瓮,潭水颜色如靛蓝,潭深不可测。据传它与东海相通,是东海龙王第四个儿子小黑龙居住的地方,人称“海眼”。据老人们说,潭水是活水,历代大旱年份,潭水从未干涸过。古代晋、阳两县沿河72村的百姓,每年都要来此祈雨。
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东海龙王曾在东沟镇辛壁居住。村中有一眼水井,一漂亮女子常来此井挑水。龙王看中后便将她纳为妻子。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了12亩3分土地。后来龙王夫妇迁居栖龙村后,娘家辛壁人每年都要来黑龙潭祈雨,而且每次都很灵验。栖龙庙里竖着一块“祈雨感应碑”,上面有“祈雨后,大雨三天三夜,四周百里莫不滴沾”的文字记载,表达了辛璧人对东海龙王和其儿子小黑龙的深情谢意。
黑龙潭自然也是游玩者必到之处,古代文人墨客亦多在此吟诗作赋。清代康熙重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来此时,曾围着黑龙潭转了几圈,因感慨它的神奇,便赋诗称道:
“断峰临巨壑,开辟意何雄。石口排云黑,潭心欲日红。人传是海眼,天遣作龙宫。万象苍茫里,风云起涧中。”
陈廷敬吟罢正欲离去,忽见一匹黑马口衔毛笔从潭里跃出,跪在他身边双目盈泪注视着他。陈廷敬一看心中明白,当即拍了拍马头说:“起来吧!我山也逛了,水也游了,诗也吟了,就是没给你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呀!”说罢,取下黑马口中毛笔,让人取潭水磨墨,然后瞅准潭边一块石壁准备书写。谁知试了几次,却怎么也探不到那块石壁。黑马一看,忙朝陈廷敬点点头,一下跳进潭里。众人惊诧中,山崖即“轰隆隆”降了下来,脚下石块又“吱吱嘎嘎”升了上去,不偏不倚,那块崖壁正好落在陈廷敬胸前。陈廷敬知道这是小黑龙在施展龙威,于是饱蘸浓墨,凝神静气写下“蛟龙窟宅”四个大字。字刚写好,崖壁又慢慢升高恢复到原地。直到现在,四个大字仍然清晰可见。
黑龙潭下有“黄龙池”,山间有个“娘娘洞”。古代修有阁楼,现仅存房基。据传娘娘洞与阳城润城镇曹堆村淤沟河南山上的一个小洞相通。这头生火,那头冒烟,甚为奇观。娘娘洞对面山上还有一个可容纳千人的山洞,传说两洞都是二郎担山赶太阳时用尖担穿成的。
离开黑龙潭,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溜儿九座山峰横在眼前。在当地的 *** 中,“九”是个吉利数字:天有九重,女儿出嫁后住九天后由娘家人接回,叫“接九”,仙台上有九仙女,连绵不断的山峰恰好九座,叫“九女峰”。长约1.5公里的山坳里,“九女峰”一字排开,集险、奇、秀于一体,山刚水柔,相偎相依,堪称世间绝美图画。
二
尽管说湖边的夏季没有山顶那么暴热,但是,毕竟太阳光太烈。为了乘凉,我踏着下山台阶,来到九女仙湖。
九女仙湖由北至南长约十余里。有史以来,一条沁河水像天上的银河一样,将晋阳两地分开而隔河相望。是杜河电站大坝在此聚成约13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造就了千里沁河奔腾入黄的绝美之湾,也让晋阳两地人仙台相会,和睦一家。
山里的夏季是百看不厌的。天空一碧如洗,四周群峰环绕,九女湖像一块绿色翡翠镶嵌在群山之中。两岸青山倒映在湖中,好像九天仙女在梳妆打扮。微风吹拂,湖水泛起一层层细小的涟漪,纹皱皱,亮晶晶,层与层之间那么整齐,泛起的速度又是那么匀称,好像人工精心设计而成。
九女湖中备有艇舟和划船,凡是来游玩者,都要泛舟碧波之上,欣赏两岸奇峰变幻,感受湖中浪花飞溅。我随意坐上了一只游艇,待坐稳后,游艇即驶入湖中。湖面上荡荡漾漾的碧水也立刻溅起一波波潋滟。飘忽间,我的脑畔浮现出儿时听到的九女下凡、河中戏水的神话传说,不觉飘飘然进入仙境一般。忽然,游艇加大速度猛地飞了起来,我的心也一下子提到了高空。渐渐的,游船由快到慢,忽而又由慢到快,一会儿危崖对峙,一会儿钻入灵洞,那“人在画中游,画在水中流”的情景让人感到好像在看一部惊心动魄的3D *** 。
我一边体验着这平生从未有过的浪漫,一边贪婪地 *** 着湖水飘来的清香,忽然,“笛——”一声长笛打断了我的梦幻。抬头一看,一列火车冒着轻烟,响着“呜呜”的汽笛从东面山洞里钻了出来,飞驰在半空侯月铁路的大桥上,转瞬间又钻进了西边的山洞。
从游艇上下来,我登上九女仙台人行道。人行道由40个台阶组成,取谐音叫“事事如意”,即登上这些台阶,便会万事顺心。凡来此游玩者,又有谁无此愿景?人行道东侧石壁上刻有九女仙台创始人云宵真人所写的“初分石”三个大字。猜其意,此巨石为 *** 辟地时生成,是上帝的恩赐。
其实,“九女仙台”是两水交汇时将一处的山体分割,经长久水激浪涮而形成水中孤岛。古人认为这一奇特现象只有神仙才能办到,所以就在台上筑了“九天玄女”祠,亦被称为“九女仙台”。
九女仙台占地面积440平方米,据说,原有房屋殿宇108间, *** 山西108个州县,但其创始年代已无法考究。据当地上年纪人回忆,原有的碑刻都是重修碑,台上建筑于上世纪60年代夷为平地,现仅存遗迹。龟山栖龙庙碑文有记载:明成化 *** 三月十八日庚子至癸卯日大雨三日,河水骤涨,水位升至九女仙台一重庙门以上七节楼梯处,距今之河面三分之二高,时人捉刀刻石于此曰:“成化 *** 河水至此。”据说,这次大雨之后,河水久久不落,“九天玄女”祠中住着的一位和尚在大水围困中饥饿而死,后人为其塑有一尊包骨像。
九女仙台不仅历史悠久,自然与人文景观亦十分秀丽。明朝宋之范曾赋诗云:“太行多胜景,无乃此为尤。 *** 众山内,惟余一径幽。云房盈绝顶,檐溜落中流。传道九仙女,燃灯到上头。”小巧玲珑的九女仙庙环台而筑。远观,河似盘龙,台如卧虎,在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中恰似一个天然的大盆景;近看,楼阁高耸,长廊回旋,红色台柱、 *** 琉璃瓦、银灰色墙壁,倒映在水面。水靠台传神,台依水成景,真可谓“中流一片石,万古九仙台”。
九女仙庙面南而筑,坎山巽门,门口一大钟,钟径一米有余。亭台楼阁小巧玲珑,却毫无压抑之感,雕栏玉砌巧夺天工,足显落落大方。在古色古香的两米宽殿宇内,雕梁画栋,浓墨重彩。一尊尊塑像严整有序,工艺不凡。尤其是十尊女塑栩栩如生。母像座正中,其中八女皆面向一边,唯一女正面注视母亲。个个皮肤白皙,面似桃花,娥眉淡扫,唇红齿白,身材窈窕,丰采动人......
上 *** 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从黄帝驾临到大禹治水,山河锦绣,列仙飞临,留下了众多美丽传说。九天仙女的故事更是入耳动听。相传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下凡来此筑庙修道,任务完成后,玄女却留恋沁河美景,迟迟不肯奉旨回宫,惹得玉帝大怒,罚她化为九座山峰掌管沁河,从此这位不思天庭恋凡间的仙女便常驻于斯,做了沁河两岸的保护神。后因她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人们感恩她的功德,便在沁河 *** 上立祠奉祀。
其实,九女仙台闻名遐迩早有记载。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明确写道:“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至阳阿川东,南流经午壁亭。”文字中的“沁水”就是山西的沁河。“阳阿水”是晋城境内的长河,“阳阿川”指的是泽州、阳城两县交界的地方。沁河、长河在此交汇,《水经注》则形容为“沿波嗽石,崩涧百尺,环涛毂转,而南流入沁水。”同时还说:“两岸崖壁立,山势嵯峨,阳阿水中流,水与石激,声若惊雷,里许入沁处曰九女台。”这段文字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沁河和长河在此交汇时的奇特景观,同时还带出了一处富有传奇色彩的“九女台”。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老家“中道庄”就在午壁亭边上,距离九女仙台仅几里之远。因九女仙湖山水险峻,风光旖旎,陈廷敬在家时经常来此游玩。
据说,陈廷敬当了京官,回乡为 *** 治丧的第三年秋天,带着家人来到九女仙湖。此时正当深秋,九女仙湖两岸姹紫嫣红,满山红叶将仙湖衬托得如同仙境。陈廷敬不由吟道:
“红叶深红与浅红,泾云细雨如春浓,桑拓半凋柳黄落,三里五里村村同。径转溪开叹奇绝,千山万山皆玲珑。谁令岩壑擅异色,纯以金碧施神功。”
我一边咀嚼着陈廷敬美妙的诗词,一边目睹九女仙湖如诗如画的景色,顿觉一种腾云驾雾、亦真亦幻之感,不禁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以及建设者独到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钦佩。
三
走出九女仙庙,俯瞰仙湖四周,美丽传说又为大自然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群灰白色的鸽子时而朝仙台飞来,时而俯冲下去掠过明镜似的湖面,好像在约会九天仙女临湖戏水,给处于神话之中的栖龙湾更添了几分情趣。
在景区小摊吃了点便饭后,我来到新开发的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是飞悬于空的钢索玻璃架构桥,约百米之远,5层楼房高。桥身由透明材质组成,与周围秀丽景色融为一体,是目前山西省内仅有的一个具有挑战 *** 的游乐项目。
我站在桥头,看着那一个个走在空明如水的桥面上的游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踏上玻璃桥的人,惊呼喊叫者有之,如履薄冰者有之,畏缩不前者亦有之,还有的吓得蹲在那里捂着脸哭起来……过桥之后又是一段用铁板 *** 成的“天梯”,七八十度的坡度像要跌进万丈深渊,吓得很多人原地止步。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胆比天大的青年男女,张着笑脸,手牵着手,并肩走过长长的玻璃栈道;也还有一些情侣紧紧偎依在一起,悬身于半空的玻璃栈道上,将风景如画中的浪漫拍摄下来。此情此景,实在叫人羡慕不已!
正因如此,设计者为玻璃吊桥起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真爱桥”。桥的那一头还有刻意创设的“定情台”。这个非常 *** 的名字吸引一对对男女情侣慕名而来,跃跃欲试,卿卿我我。在“真爱桥”上,在“定情台”前,在无比浪漫的气氛中,海誓山盟,缘定终生,把“真爱桥”玩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小心翼翼地踏上透明的桥面,也试着孑然一身伫立于玻璃栈道 *** ,顿觉腾云驾雾般吊在半空。眼前无论是湛蓝蓝的 *** 晴空,还是悬桥下的碧波荡漾;无论是四周连绵不绝的青山,还是近在咫尺的九女仙台,我傻乎乎地不敢正视。一直到走下玻璃吊桥,脑子里仍旧是烟雾缭绕,头晕脑胀,恍惚间,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的故事浮现在我的脑际……
1400年前的“七夕”之夜,千古 *** 之帝唐玄宗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来到栖龙湾,演绎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杨贵妃与唐明皇在这里相携盟誓,忠贞不渝。银河上,牛郎织 *** 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甜蜜。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为此写了一曲回旋宛转的“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杨玉环,让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而后来的山盟海誓以及幸福时光却因唐宫中一场 *** 而成镜花水月......
置身于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的爱情圣地,我仿佛看到了似锦繁花,闻到了七彩花香,听到了抚琴绝唱,进入到“把酒问青天”的梦幻之中......
千古《长恨歌》万载涌遐思。由于“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巨手不回天,自此两渺茫。“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一代才美竟红颜薄命,至真爱情终成千古绝唱,“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
离开玻璃吊桥,我来到了飞拉达攀岩墙。
据说,飞拉达攀岩是一项源自意大利的户外运动,是借助固定缆索和铁扶手,让普通 *** 能沿着爬山径道攀登独特而险峻的崖壁。栖龙湾四周山峰壁立,山势陡峭险峻,设计者巧妙地在此设置飞拉达攀岩墙,为游客提供了体验惊险与 *** 的游乐场所。
我没有胆量一试身手,只是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一个个勇士攀越的情景。
高达几十米的攀岩墙上,设有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攀岩支点,几个年轻的小伙儿和姑娘,在安全绳和膝盖护具的保护下,手脚并用从下至上进行攀爬。有一两个年龄较大的书生,攀到三分之二高时,已是累得大汗淋漓,似乎有停歇一会儿的想法,但是,在围观人“加油!加油!”的喊声中,也丝毫不敢流露出怯懦的举动,只是鼓足勇气一步步非常吃力地往上攀爬。那些已经爬到顶端的健儿,又大胆地抓住绳索,曲溜一下速降下来,待稳站地上时,那攀爬时的疲劳感和紧张感似乎一下子消失了许多。他们嘘嘘喘着粗气,一边看着攀岩墙,一边手舞足蹈地诉说着攀越时的真实感受。
我暗暗佩服设计者的独到之处。现在的年轻人,思想 *** ,行为 *** 。无论男女,都喜欢在体验惊险 *** 的攀岩中放飞心灵、挑战极限,更愿意在与悬崖峭壁的抗衡中表现坚强,感受浪漫。
如果说,栖龙湾是山水相依的游览胜境,九女仙台是千古传诵的仙女圣地,那么,飞拉达攀岩墙真正算得上令人赏心悦目的伊甸乐园。“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人生的趣味,不仅仅只有欣赏风景,还有放松心灵,搏击风浪,挑战极限。
时光在栖龙湾景区的熙来攘往中串流不息,不觉已近黄昏时分。我急忙乘坐上返程的车,眼睛却不时回头看着,真有点儿恋恋不舍:
伟岸挺拔的山,温柔 *** 的水,挂在大山半腰的古老院宅,几位善良而质朴的老人......是他们,不离不弃,不甘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大山,在时光流转中见证着栖龙湾的古往今来,见证着世世代代的物是人非,也见证着数不清的神话故事在如水如潮的游人中流传。
三、温州龙湾区都有什么镇
截止2019年,温州龙湾区没有镇,龙湾区辖10个街道:永中街道、永兴街道、海滨街道、蒲州街道、海城街道、状元街道、瑶溪街道、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星海街道。
永中街道位于温州市区东部瓯江下游南岸,是龙湾区 *** 所在地,紧靠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机场和龙湾万吨码头,机场大道、永强大道、瓯海大道、温州大道等贯穿全境。
沙城街道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下辖街道。沙城街道位于龙湾区中部,背靠大罗山,东濒东海。北连永兴,南接天河,交通极为便利,地处温州市城郊结合带。办事处驻驻永强大道。
天河街道位于温州市龙湾区的南部,北与沙城镇接壤,南邻海城街道,东连星海街道。天河街道是华东地区更大的民用电器生产基地。
状元街道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下辖街道,位于龙湾区西部,瓯江下游南岸。面积14.15平方千米,辖状元、龙腾、龙泽3个居民区(社区),状元桥、横街、御史桥、山西岙、三郎桥、西台、甘岙、大岙溪、响动岩、石坦10个行政村。
星海街道成立于2011年4月,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滨海园区边界范围和常住人口组建而成,东起滨海塘河中心线,南自纬十路南侧经三支路西侧、公园路南侧路(天河段)起,西至滨海大道西侧,北止滨海一路北侧、滨海三道东侧、滨海六路北侧,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中街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城街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河街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状元街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星海街道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