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王夫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王夫子硅湖学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王夫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 *** 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5;导 *** 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 *** 们“言志”,一天,他对 *** 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 *** 无拘束的谈话,示意 *** 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 *** 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 *** 、长期 *** 和阶段 *** 。
孔子教育 *** "志于仁"。"仁"是孔子更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 *** 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 *** 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 *** "骂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鸳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 *** 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 *** 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 *** 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 *** 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 *** ,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 *** “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 *** 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 *** 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更高的阶段。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他举例说,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他教育 *** 应象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还教育 *** 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 *** 和主观努力,是精神 *** 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 *** 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 *** ,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 *** ",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 *** 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 *** 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自己的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俱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 *** ,在 *** 中间积极提倡,他的 *** 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 *** 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 *** 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
孔子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 *** 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与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引以为耻。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 *** ,可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的,他说:"始吾于 ***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 *** ,听其言而观其行"。起初,他过分相信 *** 表态 *** 的话,以为 *** 说的话都会实际去做的,发现 *** 言行脱节以后,才对 *** 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还说:"吾之于 *** ,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意思是: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果有所赞美,那也是经过了实际考验的。这就是说,他对 *** 的表扬,不是凭印象听言论而想当然,是以实际行动的考察为依据的。总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着重于行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 *** ,含有某些合理 *** ,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 *** 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论语》之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 *** ,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 *** 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而在 *** 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 *** 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 *** 活动。据《雍也》载,季康子间:“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间,"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 *** 有的果断,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 *** 是为了推行其 *** 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 *** 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
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孔子教学的基本 *** 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 *** 学习的主动 *** 。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即是说,当
*** 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 *** 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
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因
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 *** 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 *** 在动脑筋思考问题。他曾说过:“不日‘如之
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一次,孔子说,我给颜回整
天讲学,颜回从来没提出过不同意见,好象很愚笨;可是 *** 察他私下的言行时,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够发挥,他并
不愚笨啊!可见孔子是重视 *** 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教育 *** ,例如当于夏读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于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于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是说礼在后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 *** 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地去认识"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 *** *** 思考。有时 *** 间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 *** 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 *** 问,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间与思考。又如《宪问》载,子路间君子,孔子简单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不满足追问孔子:"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第二次才回答:"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问,孔子才第三次回答,"修已以安百姓,孔子这样连续回答三次,既有针对 *** 又有启发 *** 。再如《颜渊》载,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 *** ,做
到这三点才算是治理好政事,从而引起子贡思考,子贡追 *** :"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先
去掉军备。"子贡又进一步追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孔子答:"去掉粮食"。接着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唯有"民信"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 *** ,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 *** 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 *** ,发挥 *** 学习的主动 *** 和积极 *** ,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 *** 。有时他能从 *** 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 *** 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 *** 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 *** 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 *** 德行突出,有的 *** 长于辞令,有的 *** 擅长政事,有的 *** 熟悉古代文献。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 *** 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 *** 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别的 *** 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
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 *** 。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方也訒”。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 *** 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 *** 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 *** 是很强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 *** 。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 *** 的年龄特点。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之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 *** ,细心观察,针对 *** 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 *** 实际,避免盲目 *** 。第二,对 *** 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 *** 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二、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别称:王船山。字号:字:而农号:姜斋、一瓢道人、双髻外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等。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湖广衡阳(今湖南衡阳)。出生时间:公元1619年10月7日(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去世时间:公元16 *** 年2月18日(壬申正月初二午时)。主要作品:《初度口占·辛丑》《雨余小步》《摸鱼儿· *** 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更漏子·本意》《清平乐·咏雨》等。主要成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
关于王夫之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初度口占·辛丑》、《摸鱼儿· *** 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雨余小步》、《蝶恋花·湘水经东安县东》、《清平乐·咏雨》、《更漏子·本意》、《玉楼春·白莲》、《杂诗·悲风动中夜》、《摸鱼儿 *** 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摸鱼儿· *** 桃浪》、《玉楼春白莲》、《清平乐咏雨》、《更漏子本意》。
早年生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10月7日)子时,王夫之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
天启二年(1622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
天启五年(1625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
天启六年(1626年)王夫之的 *** 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
崇祯元年(1628年)王夫之跟随 *** 王朝聘学习经义。
崇祯四年(1631年)王夫之的 *** 王朝聘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 *** 羽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
崇祯五年(1632年)王夫之中秀才,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
崇祯六年(1633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武昌参加乡试,均落第。
崇祯七年(1634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王夫之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之一名。
崇祯八年(1635年)王夫之作诗《中秋里人张灯和牧石先生》与叔父王廷聘唱和。
崇祯九年(1636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王参之参加乡试,皆落榜。在归途,王夫之作《 *** 高楼月》,无限惆怅。
崇祯十年(1637年)王夫之娶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陶氏时年16岁。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行社”。(注:邝鹏升,字南乡)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乡试。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在武昌王夫之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十月,王夫之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匡社”。
崇祯十三年(1 *** 0年)春,王夫之作诗《送伯兄赴北雍》。
崇祯十四年(1 *** 1年)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列王夫之为一等。(注:高世泰,字汇旃,南直隶无锡人。)
崇祯十五年(1 *** 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王夫之以《春秋》之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中举第40名,好友夏汝弼、郭凤跹、管嗣裘、李国相、包世美皆中举。(注:王夫之结识了分考官沔州知州章旷,字于野、长沙推官蔡道宪,字元白。王夫之后来参加章旷的抗清活动,失败后,章旷绝食 *** ,王夫之抚养其子章载。)秋,王夫之与王源曾等百余人在黄鹤楼结盟,称为“须盟大集”。
崇祯十六年(1 *** 3年)春,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自南昌而返。十月,张献忠所部攻克衡州,艾能奇招纳地方贤能,拘王夫之的 *** 王朝聘为 *** 。王夫之刺伤自己的脸和腕,伪伤救出其父王朝聘。
崇祯十七年(1 *** 4年)五月,王夫之听闻崇祯皇帝自缢,作《悲愤诗》一百韵(已佚)。
抗击清军顺治二年(1 *** 5年)三月,王夫之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秋,王夫之为避免镇将纵兵剽掠,与父兄逃到耒阳、兴宁、永兴。
顺治三年(1 *** 6年)八月,朱聿键在汀州为清兵执杀,王夫之再续《悲愤诗》一百韵。王夫之只身赴汀阴找章旷,请章旷调和何腾蛟与堵胤锡的矛盾,协同作战和联合农民军一起抗清,并对 *** 后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未被章旷采纳。
顺治四年(1 *** 7年)春,孔有德率军攻陷湖广各地,王夫之往湘乡。四月,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投奔永历帝被困在湘乡西南的车架山,作《哀歌示叔直》。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夫之全家逃散,父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在战乱中死亡。王夫之的 *** 王朝聘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
顺治五年(1 *** 8年)王夫之有志于《易》。十月,王夫之与夏汝弼、管嗣裘、僧 *** 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 *** ,后战败。王夫之的《河田营中夜望》诗记其事。冬,王夫之至肇庆投奔永历。
顺治六年(1 *** 9年)王夫之结识了瞿式耜、严起恒、金堡、方以智等。秋,在德庆,者胤锡授所作《军谣》十首。
顺治七年(1650年)春,王夫之继娶襄阳郑仪珂之女郑氏。王夫之至梧州伤永历朝行人司行人介子。四月,王夫之为营救被诬陷下狱的金堡,三次上书 *** 王化澄,王化澄欲杀王夫之,被义军将领高一功所救,逃桂林投瞿式耜。八月,清兵至桂林,王夫之夫妇逃到永福,困于水砦,断食四天。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王夫之与妻郑氏,侄王敉回到衡州,避居双髻峰续梦庵,誓不剃发。
顺治九年(1652年)春,李定国大败清军,收复广西。八月,李定国进军湖南,收复衡阳,派人请王夫之。王夫之有鉴于孙可望把持永历朝政,犹豫不决,没有成行。
顺治十年(1653年)李定国抗清功绩昭著,被孙可望忌嫌,李定国率部从湖广退回广西,清兵再占湖广,王夫之避居耶姜山。
顺治十一年(1654年)王夫之被清廷侦缉, *** 离开耶姜山,变姓名为瑶人, *** 常宁,为常宁文士讲授《周易》、《春秋》。
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夫之 *** 至兴宁,寓荒山僧寺,为学者讲授《春秋》。八月,王夫之完成《老子衍》,这是王夫之之一部理论著作。
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王夫之完成《黄书》。冬,王夫之从常宁返回衡阳,有诗《重登双髻峰》。
顺治十四年(1657年)王夫之常访友人刘近鲁,刘近鲁藏书六千余卷,向其借阅研究。
顺治十五年(1658年)王夫之完成《家世节录》。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下永昌,王夫之深痛山河易主,作诗《山居杂体县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夫之由续梦庵徙居湘西金兰乡高节里“败叶庐”。
顺治 *** (1661年)六月,王夫之的妻子郑氏病卒。九月,王夫之作《初度日占》。王夫之把《续落花诗》、《广落花诗》、《补落花诗》等六十九首与《正落花诗》合编为《落花诗集》。
终老林泉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王夫之惊闻永历帝在昆明亡,李定国、李来亨先后殉国,悲愤至极,续作《悲愤诗》一百韵。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王夫之作《遣兴诗》七十六首、《广遣兴诗》五十八首,号一瓠道人,修《尚书引义》六卷成。
康熙三年(1665年)新年,王夫之写《和梅花百咏诗》。中秋,王夫之作《王百谷梅花绝句》。王夫之重定《读四书大全说》。
康熙四年(1666年)衡阳唐端笏拜在王夫之门下,直至殁,前后二十六年。
康熙六年(1668年)七月,王夫之修成《春秋家说》三卷,《春秋世论》五卷。王夫之自二十八岁受父命编写《春秋家说》,先后用时二十二年。
康熙七年(1669年)王夫之娶张氏。王夫之写成《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二卷、《洞庭秋诗》三十首、《雁字诗》十九首。辑三十岁以来所作诗编成《五十自定稿》一卷。冬,王夫之筑“观生居”于石船山下。
康熙十一年(1672年)春,王夫之修定《老子衍》,定本被 *** 唐端笏携归家遇火灾烧毁,今存本为三十七岁时的初稿。八月,王夫之听闻方以智逝世,作“哭方诗”二章。
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夫之的《礼记章句》初稿成。三藩之乱爆发。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吴三桂兵至衡州,王夫之避至湘乡。秋,王夫之与唐端笏渡洞庭。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王夫之去长沙水陆洲,刘思肯为王夫之绘画像。六月,王夫之与李缓山、章有谟登衡阳回雁峰。八月,王夫之在萍乡度中秋。九月,王夫之去观生居二里许石船山下里人旧址茅屋,名“湘西草堂”。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王夫之居湘西草堂完成《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定稿。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称帝衡州,求王夫之的劝进表,被王夫之拒绝。王夫之遁入深山作《祓禊赋》以明志。《祓禊赋》今失传,《姜斋公行述》保留有一段。
康熙 *** (1679年)王夫之著《庄子通》一卷。
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夫之辑五十岁以后未收入《柳岸吟》之诗章为《六十自定稿》一卷。王夫之修成《宋论》初稿。
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夫之完成《庄子解》三十三卷、《相宗络索》一卷、《广哀诗》十九首。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王夫之完成《说文广义》两卷。十月,完成《噩梦》一卷。十一月,王夫之生重病。湖南巡抚与衡州知州拜会,王夫之拒不见,礼物全数退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王夫之完成《经义》一卷,重定《诗广传》五卷。七月,郑克_投降清廷。十一月,王夫之撰《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和《显妣谭太孺人行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王夫之大病垂危。秋,王夫之病见起色,王夫之在病中完成《俟解》一卷。十月,王夫之旧病复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王夫之完成《张子正蒙注》九卷。八月,完成《楚辞通释》十四卷。为 *** 们撰《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夫之大病,险些病亡。五月,王夫之跋《耐园家训》。六月,王夫之书《传家十四戒》。夏,王夫之回忆二十九岁前十余年诗作成《忆得》一卷。八月,王夫之重新修定《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秋,王夫之撰《石崖先生传略》。冬,王夫之奔赴长乐乡治丧,归来作《孤鸿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王夫子病情加重,完成《读通鉴论》初稿。九月,王夫子抱病送兄柩入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王夫子完成《南窗漫记》一卷。秋,完成《霜赋》,撰写《武夷先生暨谭太孺人合葬墓志》。冬,王夫子辑六十岁后诗作《七十自定稿》一卷。
康熙二 *** (16 *** )王夫之病中著《识小录》一卷。四月,重定《尚书引义》。九月,刘思肯来为王夫之画像,王夫之为自己的画像题词《鹧鸪天》。王夫之为自己的墓碑书《自题墓石》。撰《自巳九月书_》。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王夫之完成《夕堂永日绪论》二卷。夏,王夫之重定《张子正蒙注》。
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王夫之咳喘中定稿《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
康熙三十一年(16 *** 年)正月初二午时(2月18日),王夫之卒于湘西草堂,终身没有剃发。十月,王夫之葬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墓碑镌“遗命墓铭”如下:“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_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 ***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分析: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 *** ,有多少像王夫之这样的人啊!他们的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王夫之1672年得闻方以智殉难的消息,作《闻极丸翁凶讯,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摘录两句“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春浮梦里半归鹤,败叶云中哭 *** 。”他投奔南明永历而不得时有一首诗“天涯天涯,吾将何之?颈血如泉欲迸出,红潮涌上光陆离。涟水东流资水北,精卫欲填填不得。”在康熙二 *** (1690)其自题墓石 *** 别告诫儿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_”墓志铭中说的“戊申 *** ”,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王夫之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但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其心迹可见。
纪念王夫之出生地纪念馆位于回雁峰景区西侧半山腰,为纪念出生于回雁峰下王衙坪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夫之修建的。纪念馆主体占地面积101平方米,檐高4.42米,为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为衡阳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夫之故居——湘西草堂,座落于衡阳市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有茅屋三间,左为住房,右为书房。王船山后半生在此潜修十七年,遗著800余万字。1981年湖南省文化局拨款重修草堂,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草堂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正厅面首横挂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湘西草堂》匾额,厅堂内正面墙上挂着船山画像,像下分别挂放“岳衡仰止”等称道船山先生的横幅金匾,厅堂内两侧墙上挂着清代著名人物题写的楹联。正厅的左边正房为住室,陈列有船山的床铺、被席、书桌、七弦琴等 *** 品;右边的正房是书房,陈列有船山的部分著作,还有当代全国著名书画家撰写的条屏、楹联。
王夫之(1619-16 *** ),汉族,字而农,号姜斋,生于衡州(今衡阳市雁峰区),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兼美学家。
他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晚年隐居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石船山附近,故世称船山先生。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 *** 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事,凡 *** 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14岁,中秀才。
崇祯十五年(1 *** 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
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
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
清朝顺治三年(1 *** 6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广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
顺治五年,与管嗣裘、僧 *** 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 *** 行人司行人。连续三次上疏 *** 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顺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发,不容于清朝当局,辗转流徒,四处隐藏,最后定居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
康熙三十一年(16 *** 年),病逝,享年74岁。
三、王夫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吗
1、王夫之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 *** 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被认为是湖湘文化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民族文化危亡之际提出了“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承担起了文化复兴的使命。
2、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被认为是湖湘文化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民族文化危亡之际提出了“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承担起了文化复兴的使命。
3、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教程和老师都解释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更大区别在于,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划分为物质,主张物质之一 *** ,意识第二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之一 *** ,物质第二 *** ,物质是意识产物。
4、王夫之可以说是著名的思想教育家,他有一整套他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个人可以说天资聪明,是少年天才,自小刻苦学习,四岁启蒙,七岁读完“十三经”,据说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把衡州素有的藏书全部读遍。这位他今后的学问打下深厚的基础。王夫之可以说家学深厚,他的 *** 的《春秋》,春秋学的是春秋大义,也就是民族大义对其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他有句话非常有名,叫知而不行,犹无知也。意思就是说你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不出去实践,那么你的学问等于白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是真理的唯一形式。
5、王夫子可以说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的 *** 善论,以及人 *** 生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人 *** 具有向善的可能,但是如果真的要把人 *** 当中的善呈现出来,还需要呵护和养育。王夫子把人 *** 描述为一个逐渐生成法阵的过程,并且强调了教育在这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
关于王夫子,王夫子硅湖学院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